生日该怎么过?
长寿面?红鸡蛋?蛋糕?
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
果然还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论说最奢华的生日应当是什么样子?
唐玄宗李隆基名列前茅,跟人唐太宗不一样,太宗把自己的生日定为“降诞日”,还深情地对自己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说“今天是我的生日,古话说得好,生日要高兴点,要学会感恩”,惹得大舅子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唐玄宗高唱“我们不一样”,上手就直接把自己的生日八月五日定为全国性节日,还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千秋节”,这简直就是国家领导人给全国人民送福利了。
千秋节这天不仅是全国法定节假日,放假三天,而且上至朝廷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可以沾沾皇光。
《唐会要》记载过庆祝“千秋节”的盛况:
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后赐宴设酺,亦会勤政楼。其日未明,金吾引驾骑,北衙四军陈仗,列旗帜,被金甲……
光看这架势,就知道有多盛大。开元十七年八月初五是第一个千秋节,三郎和玉环在花萼楼前举行盛大的宴会和乐舞表演。
唐教坊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千秋乐》,当时在千秋节上表演的最有名的乐舞当数唐玄宗编写的《霓裳羽衣曲》,而且此舞由贵妃娘娘亲自表演,不过宾客们觉得这样不太合适,就改成让贵妃娘娘的侍女表演了,后来又改成由15岁以下少女组成的300人的大型舞队表演,比创造XXX还要壮观。
北宋也不甘示弱,皇帝生日,百官入宫“上寿”,举行盛宴,共庆皇上万福。有趣的是,庆典必有 10 队儿童队舞。 200 多名 12 岁左右的儿童,红紫银绿,色彩斑斓,锦袄宽衫,戴玉冠,裹巾头,舞剑器,执锦仗,捧宝盘,跨雕箭,扮夷来朝献宝,场面好不壮观。
而且北宋的皇帝都把自己的生日定为节日,比如太祖的生日二月十六为长春节,太宗的生日十月初七为寿宁节,真宗的生日十二月初二为承天节。
哎,古人真幸福,动不动就放假。
清朝的皇帝过生日,最有特色的就是“吃”。金龙大宴一共一百零九品,热菜二十品,冷菜二十品, 汤菜四品,小菜四品,鲜果四品,瓜果、蜜饯果二十八品,点心、糕、饼等面食二十九品,吃的是鸡鸭、鹅、猪、鹿、羊、野鸡、野猪,还有木耳、燕窝、蘑菇做配菜。
整场寿宴从午时到未时,长达四个小时,这饭吃的可是相当饱啊。
除了皇帝过生日,神仙也过生日。不过神仙的生日从来是百姓给他们过的,毕竟也见不到神仙本仙。
说是神仙生日,其实和佛教有很大关系,很多节日都是各个佛和菩萨的生日,释迦牟尼诞辰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节, 正月初二弥勒圣诞,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圣诞,三月十六准提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七月十三地藏菩萨圣诞,九月三十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等等。
尽管如此,过生日也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才兴起,到唐宋以后才盛行。中国人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最初是以干支纪日的形式,就比如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说自己出生于寅年正月的庚寅日,但由于传统历法存在的不足,这种形式不利于产生生日的概念。
直到汉代,历法有了很大进步。人们可以根据天象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今后多年的历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字纪日逐渐流行,生日的概念产生了。
再到现在,中国使用公历也不过100多年,所以过农历生日还是很普遍。
以前过生日的时候,因为家里都是过农历,所以公历上的生日就不固定。稍微不注意的话就会忘记自己的生日,不过很神奇的是,我妈好像从来没有忘记哪天是菩萨的生日,于是我就知道了原来菩萨每年不止一个生日,因为,不止一个菩萨。
皇帝和神仙要过生日,百姓们更要过生日。
在古代,年轻人过生日没那么讲究,老人和孩子则不然。
古人特别看重小孩的第一个生日,俗名“周岁”,有一个传统叫“抓周”,还记得贾宝玉抓周时只抓脂粉钗环,也是有趣。
小孩子的生日以满月、百天、周岁为主,在一些地方也流行过十二岁生日,在生日当天,吃红鸡蛋、穿新衣服。
老人的生日叫“寿辰”,但是要称为“寿辰”,至少要到60岁,摆寿宴,吃长寿面,接受家人的祝福。
老人过寿也是很讲究的,有句话叫“庆九不庆十”,比如七十大庆时并不要正式大举祝贺,儿女亲友都是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为他「庆九」;
古人说“天道忌满,人道忌全”,所以不作整寿有祝长生不老的意思。
过生日有很多种形式,古代人过生日文化讲究的东西多了去,到了现在,过生日更看重的是仪式感,图个纪念的意义,其实也是个提醒,和过年一样,提醒自己,又是一岁了。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秦未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