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创建湘军
阅读时长:1小时
阅读感悟:
今天读的这1个小时,怎么说呢,满是愤慨,又特别敬佩。愤慨当时的政府和最高统治者的懦弱、麻木;又敬佩曾国藩的勇气、家国情怀、盼天下太平的赤诚之心。
他是文官出身,丝毫不懂带兵打仗。但是面对太平天国在领土上的肆虐,社会安危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他还是挺身而出,不畏艰难,成功创建湘军。
这个经历有以下2点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1、树立目标,坚定目标
曾国藩是理学家,尊崇的是儒家之道,所以传统文化的地位在他的心中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的。
但是太平天国推崇拜上帝教,是以西方文化为基础,认为中国的书籍都是妖书。所以在他们攻陷的地方,第一要义就是打砸庙宇、损坏圣人神像、焚毁书籍。
这是对传统文化极大的毁灭。
曾国藩奉命出山,帮带团练,是为了社会安定,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
这个目标他非常坚定,而且在起初就确定下来,一直支撑着他克服创建湘军的种种困难。
汉人创建军队,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甚至有灭门之祸。虽然咸丰帝被曾国藩模糊不清的奏折概念给糊弄了,允许他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政府不给予军饷、物资,也没有正式的场地等。
这些曾国藩都不放在心上,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的就是能够创建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清晰而坚定的想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目标,支撑着曾国藩坚持下来,是他在看不到希望时的最大希望。
2、胆大心细,灵活多变
当时国家的正规军是八旗和绿营,曾国藩想要重建新的主力军,是不被允许的,而且可以算触犯大忌。所以他自己也说,湘军创建最大的困难并不是缺钱少物资装备,而是旧制度。
所以,他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不得不模糊概念,混淆视听,既表明自己会遵守规定帮带团练,又暗示了想要独创军队的想法。
而且,后来咸丰帝几次下令要求曾国藩带队去支援被太平军攻陷的安徽,他都找理由拒绝了,而且态度强硬,不容商量。
这些举动其实都很冒险,毕竟是抵抗圣上旨意旨。稍有不慎就会面临被革职甚至是灭门的风险。
但是,曾国藩每走一步都谨慎思考,周密计划,也灵活多变。虽然吃了很多苦,被当时很多人所鄙弃,他也不在乎,为的就是能创建强大的军队,一炮打响。
这样的做事风格,其实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个人所面临的工作、生活的挑战是不会变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是不会变的。
我们既要做好自己,也要友好地融入关系网中。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耀眼的成绩,那才是最厉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