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品读了《幸福之路》,罗素的文字,如此平易亲切,润物无声。
没有父母不期望孩子幸福,不仅是眼下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幸福。尽管人类社会已踏入有史以来技术,科学,知识最繁荣的巅峰时代,我们与幸福的距离,却并未因此更近一步。罗素把阻碍幸福的巨石拆解成日常能体察得到的因素:竞争,嫉妒,疲惫等等。不幸福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福,但本质却是相通的:为己,为功,为名。
《幸福之路》的一段记述,令我感触深刻:
“几个美国学生在一个春天曾和我一起在他们校园边上的树林间散步,林间开满了艳丽的野花,而我的向导们却连一个花名都叫不出。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呢?它又不能增加收入。”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能叫得出所有乡间野花芳木的名儿,通过App和小程序扫描识别。然而我们与一百年前的人就有了分别吗,更优越也更幸福了吗?没有,发心还是一样的:叫不出,因为无利可图;叫得出,因为有荣可图。都是专注于名和利。
助孩子求得功名了,他会幸福吗?能幸福多久?
上周带Mia逛商场,追上来一男子,他称Mia的条件尚且不错,紧接着迅速塞给我一张名片,是香港中影的童星经纪。经纪人热情地邀请Mia参与第二天的活动,我果断回绝,快步离开现场。
如果是之前的我,也会抱那么一丝丝老母亲的幻想吧,向往孩子在聚光灯下的风光。但现在我的心不再那么窄了。盼孩子成星出名,当偶像,当人物,开豪车,上头条,超话第一就能使孩子获得幸福吗?不过是将孩子丢入成年人的名利场碾压,接下来买一赠十:竞争,嫉妒,焦虑,疲惫,兴奋成瘾,空虚,负疚,舆论压力随之而来,孩子的自我越来越重,格局越来越小,他此生所能抵达的高度渐渐被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边缘,幸福却在边缘外面。 令人惋惜的,杨沛宜与林妙可的差别。
名利是走向恶成的通路。作为妈妈,我不想要孩子为我赚金子养面子,更不愿她自小沉溺于名利的甜头。童年是她此生的根基所在,坚深牢固的根系才能助她撑过未来的风雨,供给她滋养生命的能量。
幸福何在。
央视之前火了一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其实挺对的。但心大不等同于欲求大,不放名利,不放是非的那颗空空的心,才最大。这颗有容量的心,就是抵达幸福的通路。所以罗素善意地提醒,“兴趣范围要尽可能地广,尽可能善意地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物。”
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去除自我,超越自我,扩展心胸。
但我反观自己,也活在自我的泥潭中,对自己过分关注,专注于为自我发力,缦者,窖者,密者都有我的影子。虽然通过知行生课堂,我已经开始转变,但这并不是一件轻易达成的事,想做到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的心还需要千锤百炼地扩容。
前一段时间,我就为自己不能学以致用而感到沮丧,明明懂了那么多道理,还是个错误百出的母亲。但我现在通了,因为这是一段积沙成海的旅程,这句话不仅仅是在谈美成在久,也不仅仅在告诫要相信时间,它还在谈要包容现在。我既然仍处于尚未成海的状态,就当宽宏大量的允许这个阶段的自己有善有恶,不以南冥的尺子去衡量北冥的鲲。欲求太重,鲲鹏还如何挣扎起飞。
罗素说:
“我们应该希望自己爱的人幸福,但却不能用别人的幸福代替我们自己的幸福。快乐的人,他的人格既不会为了对抗自己而分裂,也不会为了对抗世界而分裂。”
豁然而解。
我联结起老师说的话:渡自己也是渡众
生,“我”就是众生,是和我关系最特别的众生。
我也需要包容我,渡我,无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