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老母亲上个月参加了一次家委会, 得到一个重要情报,11到12年级的学生要完成“毕业过渡”(graduation transition)课程,这是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
老母亲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好奇心被吊得老高。除了自己有空就研究教育厅的网站,还要和保密工作一向做得非常优秀的儿子斗智斗勇,寻找蛛丝马迹,希望得到第一手信息。老母亲充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儿子嘘寒问暖,有求必应,认真当好保姆和司机。经过很多天默默的用心观察和好多次有意无意的旁敲侧击,大概把儿子的情况摸了个底。
曾经,上学期间,儿子过的都是两点一线的规(dan)律(diao)生活。早上8点出门,晚上5点老母亲下班,一准就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背影坐在桌前。
自从上了11年级,这种场景已经难得一见,儿子突然之间变得异常忙碌。似乎,毕业过渡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了,高中毕业掐表进入倒计时。
我的天呐!是不是有点早?
可能有人会问了,什么是毕业过渡课程?听着挺唬人的,其实很简单,大家想象一下熟悉的德智体美劳:
1)健康生活 (healthy living) – 拥有一份保持个人健康的计划,并保证每周150分钟的中度到高强度的体育锻炼。
2)社区联系 (community connection) – 参加至少30个小时的工作和/或社区服务,并描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3)职业与生活(career and life)- 完成一份中学毕业后的过渡计划,并介绍自己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就这么几条,做到应该都不难的吧。
健康生活,这个中年老母最在意了。没大事坚决不去餐馆(主要是老母亲舍不得给小费),孩子自己就杜绝垃圾食品,也不用为娘的操心。饮食搭配是见仁见智的事儿,儿子从小不爱吃绿叶蔬菜,幸好对水果是来者不拒,如今也长成健康结实的小伙子了。
至于体育锻炼,请问有什么能阻挡teenager中二少年在外面活蹦乱跳?(还真有,电脑游戏。)儿子参加足球俱乐部已经快六年了,一周两次训练,一次比赛,是雷打不动的安排。还要加上学校的体育课、足球队、飞盘队。虽然校队都是季节性的体育活动,但每次活动期间集训打比赛真的一点不含糊。这么算来,150分钟绰绰有余。老母亲唯有担心运动过度,可能会损伤身体某些部件,天天还得惦记着怎样才能给准运动员改善伙食,均衡营养。
体育运动再多,倒也在正常作息范围内。可是如果加上第二条,社区联系,时间表顿时就变得紧凑起来。
70后的老母亲是在国内接受的全盘教育,说起社区服务首先想到的是小脚侦缉队、居委会大妈。不像在这里,社区大量的活动,除了几个核心组织人员,基本上是靠人们义务帮忙,同心协力完成的。似乎所有人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参与这样的服务,为社区献爱心。人们对这一切已经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中年老母亲虽然自己总觉得和社区服务有疏离感,但很高兴地看到,儿子已经很自然地融入进去了。
暑假的时候,儿子回到小学时期曾陪他度过课后时光的儿童托管中心,当了两个月的孩子王,体验了一把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前不久举办的多元文化节,他们小伙伴们互相邀约着去站了两天岗,职责仅仅是站在垃圾箱旁,协助人们把垃圾进行正确的分类,保证不乱投放。
开学以后,学校又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机会。儿子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加入了环保小组和扶轮社(Rotary Club,听着别扭,其实貌似很高大上的一个国际组织)。儿子说还有些俱乐部本来也想加入的,不过真的是挤不出时间了,咳咳。
老母亲本来正暗自得意呢,以为孩子大了,可算是给自己找到点自由了。万万没想到哇,儿子日程比市长还紧张,时不常要早出,习惯性晚归,而且行踪不定,一会儿市政厅,一会儿图书馆,一会儿又某个酒店会议厅。可怜的老母亲只好随时待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奉献一对一,偶尔一对多的接送服务。
这还没完。学校也鼓励学生们打工,因为按照毕业过渡课程的定义,工作完全可以算作是社区服务的一部分。
能光明正大挣零花钱了,学生们肯定是不亦乐乎。儿子和一帮同学好友,互通有无,从10年级开始,陆陆续续找各种机会打零工。儿子在学校咖啡厅兼着职,在某个球类俱乐部的后厨帮过工,如今又在城里找了家餐厅,即将开启校外打工生涯。
都会打工挣钱了,这第三部分“职业与生活” 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教改的原因,儿子所在的年级只要完成了Planning 10 (十年级规划)这门课,就算通过了。老母亲好好回忆了一下,才恍然大悟,暑假儿子撺掇着要开一个自己的储蓄账户,敢情是拜这门课所赐。
这部分有一项重要内容,是老师帮学生们未雨绸缪,清晰一个概念,中学毕业后的三个月,自己如何做到收入和开销平衡。老母亲曾经无意中看到过儿子的一份计划书,每个月房租、学生贷款、水电、吃饭、娱乐消费等等开支需要多少钱,自己又能挣到多少钱。儿子特别自信地列出了一堆数据,最后还略有盈余。只是贷款一栏清楚填的是0,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哭笑不得。华人家长都爱给孩子存大学学费,不知道啥时候儿子和老母亲这么有默契。
在西方,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一旦家庭、社区和国家合力培养你到中学毕业,你就是成年人了,意味着要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负责了。在加拿大14岁就能合法打工,16岁就能考驾照,就是这方面有力的映证。
事实上很多西方的父母会“狠心”将孩子推出门外,让他们独立生活,包括大学的学费都要自己承担。以前在国内看一些对西方名人们的访谈,总是强调他们年轻时什么都干过,送报纸、看宠物、加油站、杂货店,仿佛为了证明,他们辉煌的人生也曾有过苦难的过往。现在看来,是中国媒体想多了,这些不过就是西方人成长的正常路径而已。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
想明白了这一点,再看看每天风风火火冲进冲出的儿子,中年老母亲变得特别坦然。那就保持愉悦淡定的心态,和儿子一起迎接高中毕业的那一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