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读后实在令我思考良久。新闻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耶鲁大学硕士生李某在初中时便被父母送到美国读书,希望他能够在美国考上一所排名前列的大学,但是成绩优秀的她,却在读本科的时候考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后来在读硕士的时候,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耶鲁大学。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总算分两步跨进了名校,但一路看到很多小留学生同伴选择放弃。”
其实背后蕴含的意味很清楚,虽然躲避了国内的中考、高考,但是出了国外之后,一样都要竞争,要比绩点,比社会活动范围,比领导力等种种特质。可以说,国外的竞争并不见得比国内轻松。
竞争无处不在,你若不前进,自然会有人取代你,甚至被淘汰。虽然社会达尔文主义屡遭批判,但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团体,抑或是个人,都存在着数不清的竞争,一不小心,就被淘汰,否则孟子老人家也不会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了。
究其原因,竞争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不断地催促人类向前进,已经刻在每个人内心的深处,成为了人类无所不在的特质。联想起前段时间,河南教师因为公布学生成绩排名,而受到学生家长攻击的事情,更能看出家长的忧虑感。竞争时时刻刻都存在,在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就出现了,或者讲在精子与卵子相结合的时候就已出现。否认竞争,完全是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完全于事无补。
竞争的本质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尤其是优质资源,比如良好的医疗条件,教育条件、薪资条件。在社会中这些都属于稀缺资源,每个人都想享受这些资源,是不现实的,唯有通过竞争,淘汰,把一些人筛选掉。竞争的结果总有几家欢喜,几家忧。
就拿教育这件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事情来说,从读幼儿园起,就分好幼儿园和一般的幼儿园,好的幼儿园收费高昂,师资强大,而且在培养理念上与发达国家的幼教相比,并不差。如果能够就读这样的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但动辄一年将近十万以上的费用,就筛选掉一大批家庭,无福享受。

竞争已经成为了社会存在的最普遍的现象,成为许多方面的选拔标准。现代,竞争是躲不掉的,无论我们就学,还是工作,婚配,甚至买房、买车等等,都存在着竞争。如果继续颟顸自守,不晓其中大义,迟早都是被淘汰的。甚至可以讲,有生存之虞。君不见当年的国企是受人艳羡的单位,多少人挤破头想去里面工作,等到进了国企,以为大可睡个安稳觉,没想到沧海桑田,国企的改制令一出,立马许多人被动下岗,甚至再也找不到工作,这完全是最深的领悟。
总之,无论是佛系青年也好,还是到国外读书也好,人生的竞争其实是逃不掉的。没有参与此时此地的竞争,不代表以后或者他地的竞争就可以避免。与其以逃避的态度对待竞争,不如早早地迎接它,勇敢冲上去,虽败犹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