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静静写读书笔记读书
寻路中国:我们熟视无睹的过去

寻路中国:我们熟视无睹的过去

作者: 大满书坊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19:47 被阅读11次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文/余大满 (简书:大满书坊)

十多年前,有一个叫彼得·海斯勒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化名成何伟,考了中国驾照,驾驶着租来的汽车,漫游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

何伟的自驾之行并不是一段段简单自驾游,而是在自驾的同时用他自己独特视角观察着正在变化的中国。那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新世纪的中国依旧经历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腾飞,社会各方面都显现着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何伟就在为我们叙述着社会的这种变化,这种变化作为经历着我们似乎有些熟视无睹。

很多人拿起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开始一段属于自己的自驾游。我承认,这种书名的确挺诱惑人的。《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书名很简单,很实际,但是他描写的故事却不那么浅显,甚至深刻到我们内心最隐秘的地方。

其实本书总共分三个部分,也就是三个主要线索。一个是叙述了何伟自东向西,沿着万里长城一路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一个是讲述他在北京郊边一个叫三岔的乡村的故事,特写了这个村镇因汽车交通的迅猛发展而发生的剧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叫魏子琪的农民,由农民转向商人,终而向政治转身的故事;最后一个则是描述了中国东南地区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

何伟描述的这三个场景其实一直发生在过去10年,甚至现在。那是一个变化中的中国,我们都是那段过去的经历者,但我们都对那些时光那些变化有些熟视无睹。

长城沿线的村庄,年复一年地流失着自己的青壮劳动力,年轻人更愿意到沿海地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北京郊区的三岔村因为交通的发达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访,人流量的增多刺激着商业活动的发展。书中的特写人物魏子琪就是这个变化的机遇受益者,他原本是一个农民,却经营着一家餐馆,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也开始转向政治,甚至去参选村党委书记。

位于浙江丽水的工业小镇,一家生产胸罩配件的的工厂,一些不满16岁的打工妹,一个掌握制造技术的大师傅,一群工厂的经营者,在这个小小的舞台里各司其职,他们的命运随着工厂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命运本身也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何伟总是从他自己的视角揭示着这个变化中的国家。他的描述总是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就是身处在这里,我们只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也许你不是特别愿意认同,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或许就是事实。

关于本书的太多细节,我并不想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何伟的文字看起来比较零碎,但是深入其中你会发现他的每一段话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一个变化的中国,社会中每一份子都在其中无法逃脱,你只要知道这一点就足够了。

初识何伟,还是那部我读过两遍的《江城》,在那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远在重庆涪陵的中国,那是一个相对静止的世界,何伟更多描绘的是那个世界的与西方世界的与众不同,他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参与者,他深受那个城市的影响。

而这本《寻路中国》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十多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依旧不减,社会剧变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人人都是这些变化的参与者,人人都在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人人都在被这个时代改变。就像易卜生所说的那样:每个人对他所属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

何伟描绘的中国是一个真正的中国,是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甚至拒绝认识的中国。这个原名彼得·海斯勒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仅仅是为了经历一段段自驾游,他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尽管他笔下的故事发生在十多年前,我依旧认为他的故事对我们认识有着重要的价值。我们不要忽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它依旧充满变化和机遇,时刻迎接着新的可能性的发生。

最后聊聊这本书的阅读经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去年在南京的先锋书店,它与江城放在一起。后来我买了这本书,当然是纸质书。从今年2月份,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直到今年5月我才将它完全阅读完。

这是一部只有400页的作品,语言简单并没有什么晦涩的词汇,而我的阅读效率却出奇地低下。究其原因,也许就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连纸质书也只有进行碎片化阅读了,我们再也找不到完整的时间去看看一段完整的书,完整的文字了。

除了变化中的中国,我们变化的生活,日益碎片化的时间也是我对这本书阅读过程最为贴切的感受。

相关文章

  • 寻路中国:我们熟视无睹的过去

    “在中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打制度的擦边球。其中最基本的真理就是,事后原谅比事前许可要简单得多。” 文/余大满 (...

  • 《寻路中国》

    刚听说这本书时,我还以为是一个中国作家的游记,却没想到是一个在拿到了中国驾照以后,自己琢磨地图驾车西行的美国人写的...

  • 寻的是路,见的是根

    《寻路中国》是美籍驻京记者何伟的公路漫游记,以他沿途所见的人和事,向我们描绘了1978年改革以来我们生活的过去、现...

  • 寻路中国 | 昆明

    2015年读到何伟(彼得海斯勒)的著作《寻路中国》,全本书被划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城墙》记录了他驾驶汽车沿着长城...

  • 《寻路中国》心得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美国人开着车“city special”,从北京开始沿着长城自驾旅游的一路的见闻。文章的背景是2...

  • 《寻路中国》略读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自驾之旅》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非虚构类作品,阅读还达不到深入,但在心里已经将其排入...

  • 20210421《寻路中国》

    缘起 忘记啥时候开始的了,只记得是2021年4月,计划15个番茄钟,2021-04-26全书读完,用时13个。 副...

  • 读书‖《寻路中国》寻自己

    【2017何伟的《寻路中国》】非虚构类叙述故事,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多,非常具有可读性。故事时间从1996年都200...

  • 《寻路中国》:遇见真实的中国

    《寻路中国》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与前两部侧重描述其四川支教经历和探寻中...

  • 关于中国的故事——《寻路中国》

    这是美国记者彼得·海斯勒关于中国的三本书之一。本书的作者中文名叫何伟,这是他去重庆的涪陵支教之前取的名字,这段经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路中国:我们熟视无睹的过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au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