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二)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二)

作者: 闲度 | 来源:发表于2016-11-30 19:41 被阅读100次

    唐代斫琴名手有四川雷氏和江南张越。在选材上,雷威有点与众不同,琴面用松杉,而非桐木。书中提到《琅環记》:“雷威斫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为琴,妙过于桐。” 桐木更为坚实一些,杉木较为松透。 但有一些共通点: 一是振动性好,取音容易;二是性质稳定,不易变形;三是符合琴的趣味,不惊不喧,中和雅致。

     除了材质,古琴的声音品质还要看面材和低材的配合,槽腹制度,髹漆工艺等因素。好琴用旧古,比如水槽,木鱼,鼓腔,败棺等等。好的琴应该具备古,透,松,润等发音特点。也有造假者利用现代技术,比如火烤,冷冻等仿古。但是弹琴到一定程度的人,一上手就能辨别鉴定。旧琴的古,自然,有神采,有韵味,有生命,是活的。 古人造琴绝不粗制滥造。经旬累月地呆在深山老林里觅良材,这种匠人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

       “百衲琴” 是由许多条小木条胶合而成,为唐肃宗时监察御史李勉创制。

     先人造琴拟天地万物。 五弦象征五行,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旬六日,一些配件的命名也是,如岳山,承露,龙龈,龙池,凤沼,天地柱,雁足等等。“合天人之和。”

        古代制琴会按照弹琴人的个人特点进行变动,后来才发展固定成如今长短合适的部分。不过对我来说,开始还是有点不适应,因为手不够大,跨几个徽位的练习起来需要很长时间,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手快断了。

         琴的形制分;仲尼式,列子式,伏羲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这些样式都有名琴传世。其实都比较简朴。当初选琴的时候,老师有帮忙试弹,有些声音没有那么大,我选了声音比较响的那把。

       当然也有把琴装饰的很华丽,以彰显身份的,如明代有“珞王琴”,日本正仓院有金银平脱琴。但最终还是要靠声音说话。古琴的面板和髹漆对声音的影响很大。髹漆是将生漆与鹿角霜搀和在一起,敷在琴材上,成为漆胎,打磨平整以后,再用大漆均匀地涂抹数遍。 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打磨的,有机会一定要观摩一下。灰有几种,最好是鹿角灰,其次是牛骨灰,瓦灰不耐磨。也有金,玉,宝石的屑入灰胎,称为“八宝灰”。声音不一定好。

       装徽在髹漆之后,古琴有十三个徽位,是泛音位的标志。徽多为蚌壳为之,也有金玉。古人的初始目的是为了反射光,便于取音 。徽位的位置必须定准确,稍有差错,弹奏会有问题。古琴用十二律上下相生法。(定徽法见图片)。

         除此之外,琴的槽腹,岳山,用弦等也有很大的影响。古人对琴都有命名,叫“琴銘”。我是不是也该给家里的琴起个名字了呢。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二)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二)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二)

相关文章

  • 《古琴丛谈》二

    琴音有九德,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解释因人而异,简单来说,泛音要轻快,散音透澈,按音清脆,走音平滑。琴音清浊适中。 ...

  •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二)

    唐代斫琴名手有四川雷氏和江南张越。在选材上,雷威有点与众不同,琴面用松杉,而非桐木。书中提到《琅環记》:“雷威...

  •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五)

    “浓艳悦耳,世人多喜;淡泊宁心,知者自得” 刚学古琴的时候接触琴谱,反应和贾宝玉一样,以为看到了天书。这些看起来像...

  •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一)

    五年前开始学古琴,断断续续上了两年课,每周六上一小时课,从右手指法开始练起。开始学琴的艰辛还历历在目。学琴的初...

  •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四)

    琴对谁弹-说知音 文中描述的伯牙与子期相知相遇的故事是我目前读来最具画面和动人的。传为伯牙作曲的《流水》,由管平湖...

  •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六)

    “目送归鸿,手弹五弦” 乃嵇康描写之弹琴情状。寥寥数字,把弹琴潇洒清越的风神全然写出。 古琴指法之美这一章,让人印...

  • 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三)

    今天读了两章,古琴的琴音特色,琴之“九德” 和弹琴的讲究,顺便翻到书的末尾看了作者的后记。没想到被后记感动的差...

  • 《古琴丛谈》读后感

    在了解古琴的过程中,偶然下载到的一本书。初步一翻,竟然感觉还不错。前面的几篇文章陪伴了我初学古琴的那几天。室友和老...

  • 2019-8-7「古琴丛谈」「良材美斫说器」完整

    # 2019-8-7「古琴丛谈」【更新】 「良材美斫说器」一 古琴是存在历史最悠久的一种中国民间乐器了,并且从最开...

  • 琴书推荐

    《琴史》朱长文 《溪山琴况》徐上瀛 《秋籁居琴话》成公亮 《古琴》林茜莉 《琴史初编》许健 《古琴丛谈》郭平 《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古琴丛谈(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mt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