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断:超越团体迷思

明断:超越团体迷思

作者: 蔚成 | 来源:发表于2018-02-22 22:12 被阅读323次
明断:超越团体迷思

关于作者

卡斯·桑斯坦,法律专家,曾经在美国白宫任职,后在哈佛法学院担任教授。曾经与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合著行为经济学著作《助推》。

雷德·海斯蒂,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认知心理学领域专家。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挖掘集体智慧的实用手册,告诉你团体应该如何有效地讨论、决策和协作,才能避免陷入“团体迷思”,让团队成员充分贡献出自己的智慧。

核心内容

第一,团体讨论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要如何避免?第二,要避免团体迷思,挖掘出集体智慧,领导者应该怎么做?第三,要超越团体迷思,团体讨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流程?

1. 出现团体迷思的原因

出现团体迷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分享不够,参与讨论的人不能充分地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尤其那些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就容易陷入团体迷思状态。

另一方面,迫于团体压力。参与讨论的成员在说出自己的观点时,总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他们不敢或者不愿意表达观点。

2. 团体迷思具体的表现

第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羊群效应”,也就是团体讨论的时候,第一个发言的人的观点可能会影响甚至左右后续发言人的说法。要避免“羊群效应”,可以随机安排发言顺序,或者让资历最浅的人最先发言。还有一种“弱羊群效应”,集体讨论的结果只强调共享的信息,却忽略少数人知道的信息。

【案例】

美国中央情报局报告,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小布什手下文武官员认为这是对伊拉克动武的充分理由,却没有人去质疑中情局的报告,也没有人听取其他不同的声音。等美军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之后,迟迟没有找到任何 “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证据,才发现,整个决策都错了。

第二个常见的错误是走极端。在团体讨论过程中,多数人的意见遮掩甚至说服了少数人的意见。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可这样能更快促进团队达成共识,但是如果共识的基础或者共享的信息本身就是错的,那么决策一定不正确。在这个时候,在团队中引入不同背景的人,尤其是不同领域的专家,有助于鼓励大家分享不同的信息,发出反对的声音。设立专门唱反调的“魔鬼代言人”也会达到类似的效果。

【案例】

上世纪 60 年代,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面临最严重的挑战:前苏联要把载有核弹头的导弹部署在古巴,如果计划成功,整个美国都在苏联核武器的覆盖范围之下,如果处理不得当,美苏之间就可能爆发战争。内阁讨论中,很多人主张武力解决问题,肯尼迪就让自己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担任 “魔鬼代言人”,专门挑其他人观点的毛病。结果罗伯特还真就把并不成熟的共识打破了,避免了美苏两国之间的一场大战。

二、要避免团体迷思,挖掘出集体智慧,领导者应该怎么做领导要想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个人都分享自己掌握的信息,挖掘出集体智慧,首先要做到“少说多听”,因为如果领导先发言,团体就容易陷入“羊群效应”。还要树立“问题意识”,对可能的障碍和挑战有一定的焦虑,这样才能聚焦问题,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领导者可以分成两派,乐观派和焦虑者。乐观派对未来充满信心,更讨人喜欢。焦虑者更专注于问题,对团队更有帮助。

【案例】

奥巴马医改希望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便宜的医疗保险,需要搭建一个全国性的医疗保险网站,并和各个州合作,方便普通老百姓在网站上选择合适的医疗保险。乐天派大大低估了推出网站的复杂程度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结果很多网站一上线就登录不了。乐天派以为全民医保会受到所有人的拥戴,却没有想到年轻人对全民医保很反感,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很健康,并不需要医保。

奥巴马政府内还有一位典型的焦虑者——2010 年到 2012 年白宫负责政策的副幕僚长德帕乐。德帕乐会问非常尖锐的问题,比如“什么可能出问题?”“你想到这一点了吗?”“为什么我们没有为那件事做预案?”她总是带着问题意识,当着别人的面质疑计划,或者对一些她觉得有问题的计划直接说“不”。跟她打交道并不愉快,但是,恰恰因为有德帕乐的存在,所有和她一起共事的人都变得更聪明了,集体做出的决策也更明智。有人认为,如果她到 2013 年还能留在政府内的话,就会避免奥巴马医改推出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要超越团体迷思,团体讨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流程?好的团队讨论,最好分成两个不同阶段。

集思广益,开脑洞的阶段强调的是让团队成员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分享和探讨各种可能性,这个阶段需要明确两件事:一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终的目标,二是要有清晰的判断标准。

【案例】

政府在制定清洁能源政策的时候,在开脑洞阶段,就需要让各方代表参与,既有政策制定者环境保护署,又有民间的环保机构,还有清洁能源和可持续能源的研究者和创业者,以及那些传统发电厂的人。但是为了保证开脑洞能聚焦,必须一开始就明确最终的目标和衡量的标准。

具体解决问题的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的是聚焦和共识,对方案进行严格的衡量,引入成本收益分析。

【案例】

美国前总统里根上世纪 80 年代在任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衡量任何新的法律法规的原则。他认为,要提出任何新的法规,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新法规的效果要高于成本;第二,新法规要确保净收益最大化。这意味着,即使新法规带来的收益高于成本,政府仍然有义务去调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益。里根的这一套原则指导美国政府有效运营了 30 多年,确保行政政策不会被行为偏见所误导。

金句

怎样避免团体走极端,可以在团队内设立一个 “魔鬼代言人”,也就是专门唱反调的人,专门鼓励不同意见。

多元的视角、甚至反对的意见,才能真正产生创造力和推动创新。

跟乐天派领导者一起共事很开心,但是在推动落实重大政策时会掉链子,因为他们通常会对困难估计不足,而且也没有发动团队对可能的风险做好预案。

政策讨论给出的方案一定要能够贯彻执行,而能够贯彻执行的方案一定是带来的收益高于成本的。

撰稿:吴晨

脑图:摩西

转述:徐惟杰

相关文章

  • 明断:超越团体迷思

    关于作者 卡斯·桑斯坦,法律专家,曾经在美国白宫任职,后在哈佛法学院担任教授。曾经与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

  • 《明断,超越团体的迷思》:让你的集体决策更有效

    核心内容 这本书是一本挖掘集体智慧的实用手册,告诉你团体应该如何有效地讨论、决策和协作,才能避免陷入”团体迷思”,...

  • 团体迷思:如何降低集体决策的风险?

    模块二 领导团队 第15讲 团体迷思:如何降低集体决策的风险? ➖➖➖➖➖➖➖➖➖➖➖➖➖➖➖ ️团体迷思:如何降...

  • 误入“团体迷思”陷阱,团队就会变笨!

    团体迷思 团体迷思是指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

  • 团体迷思

    你曾经在某次会议上克制自己,没有说出你的意见吗?肯定有过。你一言不发,点头同意种种动议,毕竟你不想做个(永远的)“...

  • 团体迷思

    哈喽!今天是下定决心离开成都的第一天,时间在计划当中了,其实当时想留在成都完全是因为害怕落后,在信息爆炸的现在真害...

  • 读书|团体迷思,共识为什么有可能是危险的?

    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提出“团体迷思”的概念。 什么是团体迷思?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你曾经在某...

  • 沉默者困局

    文/宁宇霄 一、团体迷思 《清醒思考的艺术》一书阐述了这样一种常见的思维误区:团体迷思。 大意就是说,在一个团队面...

  • 被“团体迷思”包围

    继续提意见的话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沉默?有一种可能,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大家基于对彼此智商力、判断力的...

  • 模型76:团体迷思

    【模型名称】 团体迷思 【模型说明】 你曾经在某次会议上克制自己,没有说出你的意见吗?肯定有过。你一言不发,点头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断:超越团体迷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xt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