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讲课再次提到了要突破视觉屏障和语言屏障,同时呢,要求我们要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人。结合分析了我们每天写的文章,都是记录了一些生活的事件,虽然也结合了老师讲的知识点,老师要求我们要用心理的思维来分析。其实这个问题我很早以前就感受到了。上次我们去北宅聚会,要求每人记录三件印象深刻的事情,老师写的文章,带有明显的心理学的痕迹。譬如:第一件:XXX老师,见到一只野狗鼻子受伤,在跟我们介绍时却指着自己的鼻子。非常形象地告诉我们她不缺镜像神经元。第二件,那个叫XX的,由上次喜欢中年男人迅速转变成了喜欢小鲜肉。说明,生理和心理都非常年轻。每一件事在老师看来都能用心理学来解释。但是,看看自己的日记,似乎只是在凡凡的记录当下的事件,没有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事件。很羡慕很多同学看似轻描淡写的几笔,里面都蕴含的心理学知识。
当然,老师也再三强调,这是一个不断练习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专业练习的过程,要想变得专业,必须时时进行有意识的练习。比如说都看到同样的一只手,在钢琴家的眼里,他肯定说这一双手非常的适合弹钢琴的手;在舞蹈家的眼中,他一定觉得这双手跳起舞来非常的曼妙;但当我们护理人员看到时,首先关注的是手上的血管是否粗直,是否容易穿刺;在一位外科大夫的眼里,他可能想到的是骨骼,神经,肌肉,这就是用专业的眼光看问题。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景,老师不停地要求我们要有心理学的意识,就是要求我们要不停地锻炼那种专业的眼光来看问题。我们不缺知识,但是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意识,不停的用心理学的意识去看人,看事,看问题。同样是聊天,心理咨询是有意识的去聊天,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的支持。
比如说,你肚子疼来看医生,单纯肚子疼,医生当然不能一眼看出你是什么病,但是通过查体,他会先假设你是阑尾炎,然后有目的的问你,哪里疼?医生问的哪里疼,当然和你妈妈问的哪里疼不一样,妈妈问你,只是问问你疼痛的部位,医生问你哪里疼,问的是你的疼痛是符合阑尾炎的疼?还是肠梗阻的疼?带有专业知识目的的问,这就好比咨询师的聊天,是带有心理专业知识的聊天,带有专业的目的,当然不同于日常意义上的聊天。
要达到这样,就需要我们日常不停的进行相关的专业训练,当然,最基本的就是要突破视觉和语言屏障,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步步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真正达到: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大彻大悟后,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佛说了,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