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到了连岳的一篇文章——《别让读书毁了你》,他对读书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曾经我也以为读书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可仔细想想,发现还真不一定。
诚然,读书的确是认知自己,提升自己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我自身也是从读书上收益良多。读书的好处就不多说了,今天就来唱唱读书的反调吧。
这里所提到的读书狭义的来说是上学所接受的义务教育,广义来说是普罗大众随时随地可进行的阅读。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
随便看看周围就可以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我的一个表弟14岁,一看书就睡着,都怀疑他上课的时候是不看课本的。他个性爱动,根本都不会老老实实坐在凳子上超过十分钟。所以传统的上学对他来说就是束缚,像坐监狱一样。我相信他们的班上一定有很多这样的“狱友”。
前两天和我聊天的一个大一学生,提到他的困惑。他说自己并不喜欢现在读的模具专业,学校也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每天觉得很无聊。他说他已经在暑假期间,找到可以谋生的出路了。他在一家咖啡店里花一个月的时间,从服务员做到了店长,三个月拿到了一万五的工资,还包吃包住。经理啊,同事啊都非常认可喜欢他。
我观察了他,除了外形不错外,他有亲和力,爱聊天,这份工作很适合他。如果他继续做下去的话,在实践中学习,或是在需要的时候学些餐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一定可以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而现在这个模具专业,无论是专业还是培养方法,坦白来说都不适合他。然而现实中最大的可能是,为了学历,他还是会在学校耗上几年时间。
不管适合不适合,小到家长,大到制度,都会逼迫所有孩子踏上读书,读书,多读点书。
很多人把读书当做逃避
这个很多人里面包括我自己。我是985高校本硕博一路读下来的别人眼里的“高材生”,虽说回想起来,自己当时都是做了当时认为最好的决定。可我不得不诚实的说,自己读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做好工作的准备,不愿踏入社会想寻求象牙塔的庇护。事实是,我为自己的逃避付出了该有的代价,当然这属于另外一个忧伤的话题了。
另一个例子是我的叔叔,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拿阅读来逃避生活的人。他在40岁失业之后整天窝在家里读小说,不愿出去找工作。婶婶急的没有办法,只好自己找出路,后来盘了家宾馆,让叔叔在前台看门。对他而言看书是正业,看门是副业。宾馆的打扫,家务,小孩基本都是婶婶一人在操持,有时特别心疼婶婶。这样的男人,虽说是在读书,可读书对他而言就是个纯粹的逃避责任的避风港吧。
读书好,读书多并不高人一等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经是被大家抛弃的论点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家有意无意的还是会觉得读书人高那么一点点。重点大学的学生往往都有优越感,学霸很容易鄙视学渣。读书人往往会觉得自己高雅一些,很容易瞧不上别人的“不务正业”的兴趣爱好。所以人们常说读书读呆了,读傻了,就是指一些读书人的清高,自负,狭隘,闭塞。
在互联网的时代,太多的人靠着自己的爱好谋生,创出一片天地。很多都是一些“不务正业”的领域——化妆,手工,零食,游戏,烘焙,绿植等等等等。
事实上,阅读的快感可能和爱绿植的人种出一朵花儿的体验是差不多的。所以别把读书神圣化,他只是兴趣爱好的一个类别。
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而学习远不止读书一种
我们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读书并不是唯一的成长方法。更何况还有见人,践事这些更重要的学习途径。
学习才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最需要的能力。学习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带来财富——物质上的精神上的,让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生活的更好。
如果读书违背了学习的终极目的,那么我们就对待读书这件事情就该多一点警惕,多一点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