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满世界名人都在告诉我们“做你热爱的事情,并且要一直坚持下去!”时,有些过来人会诚恳地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把爱好当工作,那样你会连爱好都会失去!”
所以,我们到底要不要把爱好当成职业?

01 爱好和职业的区别
1. 爱好是为了自娱,职业是为了交换
职业和爱好的核心区别并不是能否赚钱,而是到底服务于谁。同一项技能,用来自娱还是交换?服务的对象不同,所需要的心态、技能发展方向也完全不同。
毕加索和梵高都是近代著名画家,名声和艺术成就也都很大,但是收入差得实在太远。梵高这一辈子正式卖出去的画只有一幅,价值3法郎;毕加索则是艺术家财富排行前三的人,是活着时作品就进入卢浮宫的第一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爱画画,而且都为自己而画,视艺术为最高追求。
但是毕加索有一点做得比梵高高明,他更懂得照顾大众的需求。他知道大众很少真的懂画,他们只需要故事。毕加索会提前召开记者会,会抽着雪茄讲述其中几幅画背后的香艳故事,会创造几个谁也不懂的名词,会邀请巴黎名流讲述看画的感受……
所以说梵高生前是为爱发电,一生过得穷困潦倒;毕加索把自己的爱好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用画画换成名利。
2. 爱好的竞争要求低,职业的要求高
有一句话是别用你的爱好挑战别人的饭碗。
以写文章为例,爱好者能写一两篇文章阅读量过万已经是惊艳,职业人士要除了保证阅读量外,还要吸引到广告主投广告赚钱,私底下每天要通过查资料学习,对文章不断的调整等。
爱好者可以尽兴而归,做做停停。职业选手必须一直不间断地努力。
3. 职业是主收益,爱好是额外收益
职业承担着主要的生存压力,而爱好则是,只要有收益就算是额外的收获。所以一份爱好能否丰饶到去专职做它,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02 爱好与职业的路径
爱好和职业有3大区别,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各自发光发亮。
一种路径是年轻的时候拼命做职业,财富自由后完全不为钱工作,专心发展爱好。
另一种路径则是不求速成。一开始就有耐心打磨一个生产型爱好,慢慢的,这个爱好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值钱,并且仅靠爱好,你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这种一开始就从生产型爱好出发的人,既是悦己,也是利人。于是,最终成为顶尖高手的几率也更大。
这两条路径,前者像营销型公司,也就是说,一开始关注流量,等做得好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抽身出来投入到喜欢的产品上。后者则像产品型的公司,一开始就认定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产品,然后一直把这个产品做到全世界人都爱。
前者要足够机巧,足够灵活,后者则要耐得住性子,等待大器晚成。两头都不靠的人,就好像同时抄左右边同学的卷子,只能一边上着班,一边消费点爱好,来滋养自己,最后,不知道这张卷子能打多少分。

03 爱好如何转型为职业?
尝试把“消费型爱好”变成“生产型爱好”。消费型爱好以消费有价值的事情为基础,生产型爱好则是以产出价值为基础。
我们时常在聊天或面试的时候被问到——你有什么爱好?
有人说我喜欢看电影、逛街、旅游——这其实是消费型爱好,是享乐。消费型爱好很舒服,但无法持续。只有生产型的爱好才有机会变成职业,因为他们有价值产出——比如追剧是消费型的,而写剧评就是生产型的。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消费型爱好,那么试着思考如何把消费型变成生产型。
比如,走遍全世界各地后,能否带回来你在当地的感受、信息、货品、商机?喜欢拍照又水平不高的器材党,能否向别人推荐便宜好用的机器和镜头?

前面说到,职业是为了交换,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前提是要能养活自己。
有了爱好转职业的想法后,至少还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 这是消费型爱好还是生产型爱好?
· 参与到专业领域的竞争中,胜算的把握有多大?
· 这个爱好能养活自己吗?
如果这三个答案都不明确,那就多接触多学习,等待答案慢慢浮现,而你并无任何损失。也许短期多一个爱好,长期来看就多一个事业机会。
一句话小结 ,如果你真的想把你热爱的爱好转型为职业,可以边学边用,再加上考个证做加持。一直做到专业水平,并且预期的收入也足够养活自己时,就可以转型进入你想要的行业。

今日精进
你打算如何把你的爱好转变为生产型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