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终于找时间看了这部在2018年上映的,由李芳芳执导、王力宏、章子怡、张震、黄晓明、陈楚生主演的电影。影片的一开始的那句疑问句,不禁令人深思,"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影片开头,讲述的是现代人张果果,他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生活,"赢"是他的目标,为了赢,他总是为了赢,表现得处心积虑和运筹帷幄,他通过一些手段跳槽进了更好的公司任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影子。也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让我想起了24岁的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初入职场又野心勃勃的人。我每天也是为了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薪水而绞尽脑汁的去拼杀。
我每天想着如何获得客户的青睐,让他们快速的下决定,去购买产品。在生意成交以后,我又谋划着,如何让他们介绍更多的客户,从而获取更多的赚钱机会。我每天谋划着,如何打败那些比我资历老的竞争对手们,如何让自己能够快速的在公司里占领一席之地,从而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我每天思索着如何博得上司认可,能够更快的升职和加薪。我在25岁晋升了销售主管以后,每天又思考着如何扩大自己拥有的团队。我为了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栽培,我在初入公司的一年里,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并且每次都要求自己必须拿第一。
我为了实现自己以后能够创业开公司的野心,我积极地去锻炼自己的多方面的能力,我尝试去突破自己的各种可能性。我那时候身兼数职:产品销售,产品讲师、早会主持、面向新员工的关于公司介绍的讲师、我每天跟他们谈职业规划、薪资待遇,晋升机制。我每天下班回到家以后,除了读书充电,还在求职网站发招聘员工的广告,每天接听至少十几通求职者的电话。我每天除了完成个人销售目标,还要充满正能量和鸡血的去跟团队的下属去谈梦想,谈未来,谈事业规划。那时的自己,在同事和周围人眼中,非常的有野心和上进心,每天都累到不想说话。
我闲暇时候,运营着自己的个人公众号。那时候的我对自己要求很高,也很有野心。月收入过万这个目标,我早已完成。我每天给自己加码,因为我总感觉自己跟同龄人比相差很多。我每天关注的就是赚钱,我想买更大的房子,换更好的车,买更多的化妆品、衣服、鞋子、包包。我天天想着如何有品质、有逼格的去吃、喝、玩、乐!为此我恨不得周末都不休息,别人在忙的时候,我在忙。别人出去约会和聚餐玩乐的时候,我还是在忙着赚钱,忙着给自己充电。
我的脑袋里充斥着,"自律、进步、高效、利益最大化"的字眼,我给自己立了很多falge,我为此下载了提醒的软件,好能够细心的安排自己每天的行事历,比如几点起床,几点去公司开会,几点去见客户。周末也不例外,去健身上各种瑜伽、舞蹈等课程。除此之外,我还报了很多的充电网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财商、逆商。为最大化的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而努力着。报了投资理财、珠宝鉴赏、婚姻经营、红酒品鉴、社交礼仪等课程。我手机里还下了很多做饭的软件,我一有时间就学习新的菜谱,尝试学习不同的菜系,中餐、西餐、韩餐。我还买了一年都不会用几次的咖啡机和烤箱。它们分别在被我用来冲了几次咖啡和烤了鸡翅、烤鱼以后遗弃。我给自己每年订了很多的目标,比如我的年薪要呈递增模式,每年要看多少本书,每年要看多少部电影。
那时候的自己在别人眼中,每天都活的很充实,很让人羡慕。我每天为了变得更优秀,更完美,更精彩去努力。但是,我却越来越感到迷茫和无奈,也越来越觉得并不开心。我害怕有一天自己跟不上这时代的潮流就会被遗弃和淘汰。我拼命地追赶着周围优秀的人们的脚步。就像片中陈楚生扮演的清华学子吴岭澜的一样迷茫,他明明最擅长的是文科,最应该学的也是文科。但是他身边那些优秀的同学们都选择了读理科。于是,他也舍弃了心中所爱,他去选择了读理科。
但是,在一次考试放榜以后,由于他的理科成绩很不理想,他被学校建议去学文科。他面对这样的情况是苦恼和无助的,他的老师梅贻琦开导他,劝他别勉强自己,让他弃理从文,学会遵循内心的真实感受。他说跟老师说读什么其实并不重要,还是想随波逐流的学理科,也许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

虽然老师的那番话,动摇了他的心中想法。他依旧还是是很迷茫,但是当他看到诗人泰戈尔来学校访问做演讲时,才终于明白遵循内心感受的意义。
看到这的时候,我觉得深受启发。让我联想到了自己之前的生活,就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为了显得优秀和合群,去报了很多不适合自己的课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上。去为了突破舒适区,去做了很多的尝试,甚至在自己做不好的时候,责骂自己是个废物。甚至为了攀比和炫耀,买了很多不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和衣服。买了很多自己根本不会翻一页的高逼格的书,转载了很多高分电影和美剧、英剧的资源。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哪怕只有一次,它们都是自己真心喜欢和热爱的吗?如果自己的爱好,它就是那么的平凡和平庸,它甚至在别人看来是那样的low和不值得一提,它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利益和荣耀光环,它也不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但是它至少能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平和安稳,我们是否有勇气去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去选择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呢?
就好像片中的王佳敏,她一开始为了满足虚荣心撒了一个小谎,说自己给毛主席鲜花并且合影。为了圆这个谎,她每年过生日都会去天安门拍照留影。她跟陈鹏、李想都是孤儿,他们一起长大。

有一次,他们三个爬房顶发现高中男老师被自己媳妇虐打,王佳敏为此感到忿忿不平,她跟李想商议,他们一起拓摩同事的病例字迹,给师母写了一封匿名信。

她并不知道的是,她的老师和师母的真实婚姻状况,她的老师在考上大学以后就不再爱她的师母,并且也不想同她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过着分床,分碗碟和杯子的婚姻生活。他总是冷暴力对待她的师母,就算他知道这个女人内心是爱自己的,但还是想跟她分开,还是心底会去嫌弃她。在外人看来这个女人粗暴刻薄,粗鄙不堪,不可理喻的。她打骂这个外界看来,知书达理的男人,但是只有她自己清楚她遭遇了怎样的冷暴力。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感情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外人看的是热闹,鞋合不合适,只有穿在脚上的人知道。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正义感,自以为的明辨是非,自以为的除暴安良却会害了自己和打扰到了别人。
就如同影片中的王佳敏,她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她的师母通过她的写作习惯,找到了她的高中的作文本,核对了标点符号以后,跑到到她们单位大闹一场。她被骂是插足他人婚姻的小三,而李想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支边的愿望,没有敢站出来替她说话。
她也没有去揭穿他,她选择一人去抗下了所有的责任,她也因此让平时早就看不惯她的同事们逮到了机会,她们用各种理由去检举和揭发她。她们有的说她偷病例,有的说她是特务,总之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枪打出头鸟。她一时间百口莫辩,被群众们推到电影幕布前批斗。她的师母也在人群里起哄,于是这些人剪掉了她的辫子,疯狂的冲上去踢打她。
她在被众人群殴中昏死了过去,她的师母看到因为自己的捕风捉影害死了一条人命,这时候的她觉得内疚和羞愧难当。她也许只是想教训一下王佳敏,宣泄一下自己婚姻失败的情绪。没想到却因为自己的煽动言语害死了王佳敏。她失魂落魄的走回了家,转身看了一眼她这辈子最爱的男人,她选择投井自尽。
这个男人在这一刻,才拼命的喊着她的名字,也许只有在这一刻,他才明白原来自己有多爱她。
陈鹏找到王佳敏的时候,他还以为她死了,他看着她浑身是伤,感到心痛不已。他用铁锹挖了一个坟墓给她,正要埋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被雨水浸透身体的她渐渐恢复意识,慢慢睁开了眼睛,看到了呆坐在她面前的陈鹏。我想此刻她是懊悔的,因为李想为了自己的前途,就算近在咫尺,也选择抛弃了她。而陈鹏虽然隔的很远,也选择来看她。她这一刻的心情是难过,是羞愧。
但是,陈鹏选择了原谅她,他还是那么爱她。尽管她现在是如此的狼狈和丑陋。她在他心里依旧是最美丽的存在。
陈鹏安顿好了她以后,质问李想为什么不站出来,他说他害怕说出来以后,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发展。那一刻,突然觉得他在用割破了手指的指头写宣誓的大字报是多么的讽刺。这一刻的他与陈鹏默默为王佳敏用小刀雕刻木头花的细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他得知王佳敏被批斗的时候,还能泰然自若的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四讲五美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好青年。他要同她划清界限的演讲是多么的讽刺和可笑。
看到此刻,我在想也许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不经历事情的时候,我们永远无法看清楚自己身边的人是什么模样,永远无法看清楚那些所谓称赞自己的同事和朋友是什么模样,那些自己所爱的男神和女神们又是什么模样?在面对利益面前,他们还会如此完美和高尚吗?我想这值得每个人去深思和分辨。
这部影片的中末段,讲述了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弟沈耀光,他也同是清华的学生。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是他的中文老师,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我最欣赏的是他的妈妈说的那番话。

我在想如果现在的父母或者即将为人父母的我们能有这样的觉悟,不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会给孩子们减轻很多负担。虽然他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去当兵,但是她从儿子的同学口中得知他是为国捐躯时,她也为两位即将上战场的男孩煮了她儿子最爱吃的百合莲子羹,她这一刻的深明大义真的是难能可贵。
而沈耀光也在一开始想去当兵的保家卫国的迷茫抉择,以及最后看到身边的同学和孩子们被敌军的炮火击中,他毅然决然的决定违背父母的意愿,去当了飞行员以后,他找了自我的价值。他当空军以后,开着战斗机给孤儿们扔食物的空投。那一刻,他感觉到内心的喜悦。虽然他因为这样违纪被上司责罚,他还是坚持去给孤儿们送吃的。他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感动了一开始排斥他的战友们,他的这个举动也给孩子们带去了活着的希望。
虽然,他的飞机,在最后一刻被敌军击落了,他还是选择在受伤以后,放弃跳伞自救,他视死如归的把飞机开向了敌人的军舰。这一刻的他是释然的,他终于不再迷茫,他也是令人钦佩的。
影片的最后,张果果在陪同父母一起去给他们的救命恩人李想扫墓。他在听闻了李想当时在雪山不顾个人安危的对父母救助,那句话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他最终选择救助那四胞胎女孩。
看到此刻的时候,我想"善良"也是一种传承吧!尽管李想当时自私的选择为了自己的前途抛弃了王佳敏,他在她死后深深的忏悔了自己的行为,选择舍弃生命去救助张果的父母。这一刻,他真正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也做到了陈鹏跟他说的那句话"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以后的人好吧!"
虽然在这部影片的最后为国家研制核武器的陈鹏和王佳敏走岔了路,但是我还是觉得很钦佩他为国家做出贡献,他那样喜欢一个人时候的不离不弃,不管她是美丽还是丑陋,他的那句"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不管你掉的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托着你,就怕你把我推开。"令人为之感到动容。我想这才是真的爱情吧?
这部影片,张果果最后的那段话,让我感触很深,很幸运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看似没有什么烦恼。其实,我们是那样的浮躁和空虚。也许,正因为我们缺失了那个年代国人们的那种精神,那种道德感、还有崇高的理想、责任、担当。那种纯粹的对知识孜孜不倦的热情,那种对国家的热爱,那种对事业的奉献和追求,那种舍己为人的善良。这才会让我们为此感到迷茫和焦虑。
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它通过讲述这几个年轻人,他们对学业的迷茫,对爱情的迷茫,对理想追求的迷茫,对事业的迷茫。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这看似没有任何关系的几个人的故事都被一种叫做"善良"、"真实"、"正义"的东西串联在一起。也许,这才是人生的意义,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勇敢的去生活,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忠于自己的真实的感受,珍惜自己的珍贵,保持善良和真诚,然后勇敢的去爱、去经历、去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无问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