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个漂泊的人。注定是一个有故乡的人,也是一个异乡人。这些是无法改变的。
毕业季里一次任性的游走,拖着行李箱搭乘绿皮火车来到现在所在城市——广州。陌生的环境来不及愁苦和疼痛,任由憧憬和热情把自己推向茫茫人海。
1.
要融入一个城市,先要融入它的语言。
对粤语的崇拜始于几首经典的粤语歌,可真正要说出来,却是半天吐不出一个字。要听起来,也是叽哩哇啦不知所云。
初来乍到,且不说生存的困难,也不说职场的经验空白,光是语言的差异就已让人望而却步。
虽然普通话早已普及,但要身边人的交流都来将就我这个异乡人,实在惭愧。
当你的上司在一边繁忙地回复OA邮件,一边顺口地用粤语跟你布置工作,而你一脸茫然,什么也没听明白,你想着那一定是很紧急很重要的工作,没有人给你翻译,唯有弱弱地说:“领导,您刚才说的我没听明白,能再说一遍吗?”。领导惊醒,跟你说“对不起”,然后停下手里的工作,用蹩脚的普通话再交办一遍、或者两遍,最后问,明白了吗?
此时除了感激,也只剩难堪和自责了。
学粤语,我没什么天赋。那时学习,靠普通话翻译的荒唐的粤语发音读本,听粤语歌、电台、看有粤语字幕的电视。
学习期间,感觉粤语的发音跟普通话和英语相比,声带震动的部位是不同的。要不然,那些听读粤语的晚上,嗓子都是沙哑的。我想我的声带的某个部位是得到锻炼了。就如长久不运动的人,突然运动一下会肌肉酸痛得厉害一样。
这样熬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我能听懂些了,可以做会议记录了。这个消息我第一时间告诉了我的爸爸,远在千里之外,他甚是担忧。听到我的情况的时候,只说:“工作要做好,也别太累了。”
很多人停留在会听的阶段就满足了。毕竟从听到说,还需要更漫长的熬制。
一如我的哑巴英语至今未能说出来,早已烂在肚子里了。如不是前两年参加职称英语考试,估计都不想跟人说过我学过英语。
我不相信,我真的不是学语言的料。
自从会听粤语,我还是没有放弃学习会说。哪怕鹦鹉学舌。
作为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姑娘,竟然也够胆开口跟身边的同事们一字一句地说起来。
学语言,发音是个坎。
很多时候,明明心里知道是那个音,但通过大脑神经传递到声带处,声带的震动频率,绕过舌头,到达唇齿间,变成声音飞出来,早就不是心底里的那个声音了。
那时知道人真的是会有两个声音的,一个在心底,一个在嘴上。
但在说粤语这件事上,我真不是故意心是口非的。
无意间,闹过很多笑话,因为发音不准,因为表达不清,常常让人捧腹。
好在我的同事们都不是故意笑话我,是发自内心开心的笑。笑过之后,他们还会告诉我要怎么说,要发什么音,两个音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我是很感激的。
渐渐地,他们都愿意跟我用粤语交流,我也更加愿意开口说了,说得不好就当是讲了个笑话给大家一乐吧。工作已忙碌,多点开心又何妨。
学说粤语的时间比练习听力的时间长很多,从会简单地打招呼,到鼓足勇气当着领导的面说,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至今也仍有些表达我说得不够准确,说着说着需要突然跳到国语里去,再又跳回来。好像现代人都喜欢在说着说着夹几个英语单词一样。但大家都习惯了。
相比那些在广州生活了多年,依然不会说粤语的异乡人,我还算是个进步青年。
广州是个包容的城市,她不会因为不会粤语就抛弃来这个城市的人。
粤语作为这个城市的文化之一,确又是值得掌握的。当你说着一口流利的粤语跟这个城市的人们交流,跟每一棵榕树交流,跟那些精致的点心和甜品交流,一句“唔该”就亲切了好多。

2.
要真正融入一个城市,除了要融入她的语言,还要融入她的味道。
来广州之前,我一直在湖北生活和学习。口味道以浓汤浓汁为主,我个人也是能吃辣的,但只停留在中辣和微辣级别。
到了广州,说是美食之都,我却一点兴趣也没有。无论是传统的拉肠、叉烧包、芋头糕......还是经典的白切鸡,烧鹅......我都不喜欢。
人在吃得不对胃口的时候,哪怕只一口,就会觉得凄凉,就开始想家,一切坚强的外衣瞬间在一口食物里垮掉,潸然泪下。
那时也不敢跟妈妈说,怕我还未说出来,她倒先哭起来。于是问爸爸,关于做饭烧菜的一些门道,他都能指点一二,还要我别太节省,遇到好吃的就尽管吃。
我也尝试自己做饭,兴师动众之后,完全也不是想念的味道,红烧的鱼块根本就不成形,木耳炒肉放了辣椒也没有那个香。于是很快就放弃了。
与其在一日三餐里跟自己纠结,还不如主动接受这个城市的味道。
我的同事大部分都是老广州,会为我介绍很多地方美食。
比如在广州同福路上,就有两家老字号的店面。一家是“森记肠粉”,一家是“芬芳甜品”。都是朋友介绍的。
关于“森记肠粉”,在一个不起眼的巷子里。说是从爷爷辈就在这里经营,后来儿子掌勺,现在是孙子掌勺了,孙媳妇收银。
朋友说他也是从爷爷辈就开始吃这家的肠粉,直到现在也只爱吃这家的。
从那以后,我试着接受,终究还是不喜欢肠粉,但我超爱这家的荷叶煲仔饭。
砂锅的煲底垫上荷叶,放进米和水,放进肉,可以是瘦肉、牛肉、鸡、排骨、猪肝等等,最后放进青菜、调味,很快就有热气腾腾的一煲饭了。
这样出来的饭有荷叶的清香从下往上溢出,米香十足,肉质鲜嫩。每次朋友吃两碟牛肉拉肠,我就吃一个猪肝瘦肉煲仔饭。
朋友是广州人,在认识我之前基本不吃辣。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州人不吃辣或少吃辣,也是水土的原因。
沿海地区,气候湿热,连我这个以前爱吃辣的湖北妹子在这里呆久了,也渐渐改变了香辣的口味。因为只要吃香口热气的东西,轻者喉咙痛,重者扁桃体发炎,最严重的,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脸上冒出几颗痘痘,大煞风景。
为了健康,为了美丽,我的口味也渐渐改变,以清淡为主了。
但无论怎样,隐藏在骨子里对辣的向往还是存在。一个月总要去吃一顿辣,哪怕微辣。
朋友也愿意陪我吃,刚开始,每次吃完都要吃清热解毒胶囊。后来,吃得多了,也适应了。再后来,他对辣的追求比我还狂热。
只是我,也渐渐爱上了粤菜的鲜美清淡、爱上了各类养生靓汤,爱上了五花八门的甜品。
比如这家“芬芳甜品”每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或者一个人不想吃饭的时候,都会来吃一碗糖水,可以是芝麻糊、核桃露、杏仁露、杨枝甘露、红豆沙、绿豆沙.....怎么吃也吃不遍,怎么吃也吃不够。
离家久了,偶尔也会想念故乡的味道,每次回家,我依然胃口大开。
只是近年,爸爸身体不好,医生反复交代:饮食要新鲜清淡,低脂少油。为了爸爸的健康,一家人都在改变着伴随多年的味道。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初来乍到,即使没有你爱的人,即便一无所有,但至少还有远方的牵挂,也应主动适应一个城市、适应这个时代。积极改变自己,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爱也就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