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和有文化的人一样,经得起品味。这样的城市,既是现代的又是历史的,既是时尚的又是传统的,既是热情奔放的又是含蓄内敛的,既如靓丽前卫的知识女性,又如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一肚子故事的款款儒雅的老者。这样的城市如新茶,如老酒,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个性张扬。这样的城市必然魅力四射,使人留连。
一、沈阳要挖掘传统文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辽文化,契丹文化。因为沈阳是契丹故地,除了舍利塔等,还有许多隐性的遗传。
比如火锅,就是契丹人的发明,东北的锅子最正宗。辽墓壁画就有煮火锅的场面。用的钩子,和我们小时候的炉钩子一样。还有揉面,东北大妈把袖子撸起来揉面团,和契丹女人不一样吗!
再有冻秋梨。小时候冬季吃不着新鲜水果,有时吃冻秋梨。据庞元英《文昌杂志》记载:“余奉使至辽,至松子岭,互置酒,三行,有北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冰皆融释。自尔凡所携柑桔之类均用此法,味即如故也。”冰冻水果吃起来汁液清冷,冰凉爽口,有如鲜果一般。辽亡之后,契丹人的食冻果之法,我们辽宁是沿用的。现在农贸市场隅尔也能买到冻秋梨。现在冬天吃没意思,放到冰柜里,夏天吃,那才叫爽,去年我还吃来着。
比如冬捕,现在法库、康平都有冬捕节。冬捕是契丹遗俗,有时我们能看到有人在冰上砸洞捕鱼,这都是辽代传承下来的。那时辽帝第一个冬捕,第一条鱼打上来叫“头鱼宴”,大宴群臣,然后天下才可冬捕。
有时我们隅尔说话宾语前置,如:饭,吃了没?这和契丹挺像。古诗僧敲月下门,他们一翻译,就成了,“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把敲门译成门子打,宾语前置。
沈阳人又高又胖的多,也象契丹人。写到这里,我想起小时一位干亲。我见过的,姓鲍,我叫她姑奶。有一回听父亲说,她其实是达斡尔族,户口本上填的是汉族。父亲说,他哥哥是我爷爷在齐齐哈尔时候的结拜兄弟,他们叫他老鞑子。鲍姑奶是参军以后转业到的沈阳。父亲又说,达斡尔人长的都胖。现在我知道达斡尔人其实就是原先的契丹人。我对鲍姑奶的印象很深,还记得她的模样,长得和这契丹壁画上的人一样大脸蛋子,可胖了。(20171218)
二、你能不能把诗人李贺与沈阳联系在一起?我考你的时候,实际是探询你的知识面,特别是综合能力。
我很喜欢李贺的诗。有一些诗很熟,当年能背下来十几首吧,如高轩过、男儿何不带吴钩、美人梳头歌、老夫采玉歌、染罗衣等,最喜雁门太守行的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里说的黄金台,是燕昭王所筑,为招揽贤才不惜千金。贤才其实不一定图个啥钱呀位的,但要通过你给的看你是否识货!你把名利给了张三,却要李四大展才华,行不通的。燕昭王爱才,所以有名将乐毅等投奔而来。这样的君王自能聚才,成就大业。所以李贺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燕昭王爱才的象征。名将秦开就是燕昭王识爱之才,击东胡,却地千里,开疆拓土,气势如虹。在燕国东部建了候城,奠定2300年的基业,是为今日沈阳。
三、沈阳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历史上的名人还是很多的。刚才我在看红楼梦,续红楼梦的高鹗就是沈阳三台子的人。他和婉君的故事让人叹息。
我不知三台子距沙河子还有多远,沈阳太大了,都是北陵那一片吧。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唐英就是沙河子人,这是我听一位老先生说的。十几年前,因为老先生提议要在沈阳建孔庙,我被派去和老先生谈的。我带了研究室的两位同志一起去的。谈的时候老先生谈起了唐英,说他经常去景德镇,景德镇就供奉唐英的像,他是陶瓷业的鼻祖。沈阳应该建唐英纪念馆。他说他考证出唐英的家就在沙河子。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唐英这样一个人。回来我把情况都反馈了。但当时时机不成熟吧,孔庙和唐英的事并未进入决策。我只能说到这里。头几年我和一位同事参观国家博物馆,还看到了唐英监制的陶器,落款是“沈阳唐英”。
其实不只文人很多,在这片热土上演绎过活剧的历史人物也是很多的。比如薛仁贵也在这打过恶仗.地点就在陈相屯的塔山,当时叫盖牟城,那时是浑河蒲河交汇处,地点十分重要,现在两条河都已经改道了。我有一回理发,遇见一位陈相屯出来的理发师,他说小时他们村里有人去找过那座高句丽古城,就在半山腰,只有一些砖头等当年的遗迹了。他还说他们村附近有座林场,那里有古城墙,他看见过。我估计那应该是烽火台吧。(20171231)
四、沈阳曾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左宝贵,甲午战争中有两位极为著名的烈士,海军邓世昌,陆军左宝贵,但不同的是,左宝贵是高级将领,一品衔,两眼花翎,赏穿黄马褂。当年左宝贵从德盛门即大南门率部出发赶赴平壤,壮烈殉国,尸体都找不着了。为纪念他,山东有他的衣冠冢,所幸还在。沈阳曾有一座左公祠,但已没了。
左宝贵的故事是很多的,足以写一部书,或者拍一部电影,有许多故事就发生在沈阳。他驻守沈阳二十来年啊。我有一本书里有左宝贵在沈阳故居的图片。我在网上找了,还真没这张图片。他的房子离回回营很近。他是回族啊。作为一个高级官员,他的住宅其实是很普通的,看起来也就是一个比较富裕的老百姓。但那房子早就没了。据说他买地盖房子的时候,挖出了18缸银元宝。他用这些钱做了许多好事,比如办了许多如牛痘局、育婴堂等慈善机构,这些慈善机构后来发展为同善堂,同善堂又发展为今天的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地点都没有变,还在那个位置,小西路那儿,具体来讲就是红十字会医院住院处那儿。左保贵的家原来也在那儿。
左宝贵在沈阳有没有后代,我不知道。过去机关里有一个小左,是回族。挺多年以前,同事老王回来,绘声绘色的跟我说,听小左说,她是左宗棠的后代。左宗棠的书我读的也算不少,从来没听说他是回民啊。我觉得小左应是左宝贵的后代。老王听错了或小左说错了。高官的后代经过许多代之后,彻底是老百姓了,如果不是读过关于祖上的书,对自己的祖上记不准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往往也就记得祖上是老大老大官儿了。其实沈阳这地儿,名人的后代也是很多的,只是都变成老百姓了。(20180101)
五、沈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许多文化人根在沈阳。比如巩俐,就出生在沈阳,他父亲原来是辽大老师,但她很小的时候就举家迁往山东了。沈阳是旗袍的故乡,当身着旗袍的巩俐在国际舞台上惊艳的时候,其实也是沈阳的元素在闪耀。还有作曲家谷建芬,名气极大,不用说了,大佬级的。许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就说过她在离我们单位不远的地方住。但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还在那住了。他和她的儿子是战友。不会错的,昨天我们还聊起了这件事。可是有几个人知道?没准儿你在马路上遇到过她,只当是一个普通老太太了,擦肩而过。我说这些是沈阳发展为时尚的文化名城是有基础的。需要把兴奋点往文化上关注。从小文化入手,往大文化着力,向高雅的时尚的文化靠近。对高雅的东西关注多了,人就会高雅起来。什么东西都在于文化熏陶。(2018年0104)
六、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及其居民的抱负。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和有文化的人一样,经得起品味。这样的城市,既是现代的又是历史的,既是时尚的又是传统的,既是热情奔放的又是含蓄内敛的,既如靓丽前卫的知识女性(我不喜欢那种只有漂亮外表却不读书的女人,因为她没有内涵),又如饱经风霜、历尽沧桑、一肚子故事的款款儒雅的老者。这样的城市如新茶,如老酒,既有文化底蕴又有个性张扬。这样的城市必然魅力四射,使人留连。L201801月05)
七、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江南多名山名水,哪里是因为有什么仙或者龙?而是因为有历史名人,有风云人物或者风流人物,这些人乃是人中龙、人中仙。山水是没有灵性的东西,但有了这些名人曾经驻足,这些山水才有了灵气,有了文化。有人的地方才有文化。有著名的人物,才有著名的文化。有文化,有故事,才引来更多的人盘桓、流连。
中外皆如此。康桥本是不知名的普通的桥,因为有了徐志摩那首著名的诗《再别康桥》,因为见证了徐志摩和林徽因那段水墨画一般朦胧美丽的故事,才引来无数的游人。麦迪逊河上的那座廊桥,其实再普通不过。因为当地政府雇人写了那篇著名的小说《廊桥遗梦》并拍了电影,才使得这个桥闻名世界,拉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世界各地的情侣纷纷来到麦迪逊,在廊桥和真心相爱的人举行婚礼。麦迪逊郡温特塞特镇只有4200个居民,每年却要接待无数游客,秋天还会举行热闹非凡的“廊桥节”。游客在这里买印有廊桥的T恤、香水和明信片,甚至专门去排队使用标有“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厕所。
偶尔和朋友游浑南的莫子山和荷花池,惊叹这里的美丽。感到这里啥也不差,不足的只是文化,如果这里有名人、有故事,再经过时间的积淀,也一样会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旅游胜地。其实没有故事也可以编故事,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文化,有想象力,会编故事。如果有人去创作一部《莫子山之恋》,讲述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吸引人的眼球,打动人的心弦, 能没有人慕名而来吗?
没有文化附体,物质只是虚壳。没有物质承载,文化也只是孤独的游魂。把文化与物质结合起来,给文化提供物质载体 ,给物质提供文化元素,就会使人们诗意地栖居在这座美丽的城市,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感到几许春意。(20180105)
八、文化的最初形态都跟物质载体有关,跟吃的关系更为密切。小时候,父亲在北市场给我买过一块烤地瓜,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味道。闺女一岁多的时候,我在路旁的小店给她买过一点小食品,又会路过那个小店儿,闺女指着那个窗口说了一个字,买。让我大为惊奇。
刚才饭后在房间里休息。翻了翻房间里的一本书,真味皇姑,皇姑雪糕回个字,蓦然跳入眼帘。年轻的时候,炎热的夏天,听到小贩叫卖皇姑雪糕的悠扬声音,如同大旱遇到了甘霖。那个记忆已经深深的积淀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候的小孩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皇姑区,但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皇姑雪糕。
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同时发展特色小吃。关键在特色两字。街区要有特色,娱乐要有特色,风景要有特色,文化要有特色。越有特色,越容易被人记住。比如有南方的客人来,我请他们吃酸菜,花费不多,他们偏偏记住了。特色的就是全国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的往往易于植入文化的内涵。人们记住的不仅是这个特色,而且是这个城市。(2018O0316)
九、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爱一个城市就要爱她的历史文化,就像一个人怀念自己的童年。如果一个沈阳人不了解沈阳的历史,他对沈阳并不是真爱。
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仅读一本书是不够的,需要平时的阅读和留心,积累多了,也就懂了。这些知识,看似无用,因为考试用不着,实际工作也用不着。但这却是一种精神生活,并不是,只有吃穿住行才是生活,”懂”也是一种生活,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使人活得有意思,有价值,因为我懂过,我懂了,所以没有白白的活过。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差别。
懂是一种享受,也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可以使你在时空中穿越,这是一种很浪漫的感觉。就拿沈阳来说,许多故事虽然遗迹无存,但一样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逾越千年。常说沈阳是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但比这多的故事多的去了。当谈到古代辽阳的时候,你可曾知道,新乐遗址并不是沈阳最早的人类遗址,最早的在农业大学后山,距今10万年历史?可曾知道古辽阳就是现在的茨榆坨?可曾知道汉朝的玄菟郡就在浑南上伯官?可曾知道一代名将薛礼曾在陈相屯塔山打过一场恶仗?可曾知道沈州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的私城?可曾知道宋朝徽钦二帝被俘押解途中曾在今天五爱市场附近当年的乐郊馆住过,度过几个凄风冷雨的夜晚?再比如这个努尔哈赤汗宫遗址好像有许多也没有去过。其实这些,你只要凭借想象力就可以复原历史,生出一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知道这些的确没有什么用,但是,人活一辈子,难道只图一个感官享受吗?其实能超越时代,超越生死的,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精神。精神生活是很重要的。你可能觉得它没什么用,但无用之用,乃是大用。这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用,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用,是人生价值层面的大用。(20180419)
十、今天在省图书馆看到了几本萃升书院的藏书,是当年张学良重建萃升书院时购置的,有几本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印本。也有几本是民国的版本。有萃升书院的藏书印。这些都是很珍贵的,是沈阳的文化记忆。萃升书院是沈阳最早的书院。书院已经没了,原址就是现在的朝阳一校,那还有一棵古树,几百年前,默默注视过那些学子们在读书。大名鼎鼎的王尔烈在那里教过书。
十一、莫子山雕塑给小山注入了一股灵气。依我看,还可增几个与莫子山有关的雕塑。一个是因为在山上发现过战国时的烽火台,可塑秦开或燕甲士的雕像。再一个,因为在莫子山上发现过契丹公主的梳妆匣,可雕塑一个美丽的契丹公主的雕像。这既能承载莫子山的历史,又能凸显沈阳的文化特色。(20180514)
十二、今天看了看太太的藏书,居然发现了一本30年前编撰的沈拖简史,是油印的。年轻的时候我用过油印机,最佳的印数也就是几十本,过了100本字迹就不会清楚了。我估计这本书应该是孤本了。
沈拖也叫大拖,曾是一家非常著名的企业,生产了新中国第一台轮式拖拉机。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苏联的第一台拖拉机开了几下就趴窝了,斯大林现场看了,但仍很高兴,因为能生产拖拉机就能生产坦克。沈拖的这台拖拉机名叫创造号,是当时的沈阳市委书记,后来的北京市委书记焦若愚亲自命名的。
沈拖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他的大体位置应该是建设大路和北四路,保工街和卫工街之间,大约占地40万平方米。现在的宏伟新都,包括大连渔港,就是在沈拖的厂址上建立起来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论建筑怎么变,但这块土地没有变,它的经纬度永远不会变,五零年和六二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经来过这里。现在在这里生活居住的人们可曾知道这里曾发生的故事?
岁月如歌,人生如歌。我和我的太太年轻时是厂里的同事,虽然韶华已逝,青春不再,但是”沈拖人”三个字,依然是我们和许多老沈拖人身上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201810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