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大人每天玩手机,能把微信、头条刷得飞起。有一天他看到「博士翟天临不知道知网」的热搜,于是好奇地打开知网,读了一段结构严谨、逻辑缜密的文章。他吓得赶紧关掉,骂了一句:写的什么鬼东西!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需要阅读一些文章,其中一些可以轻易读懂,另一些则超出了我们当前的认知水平,需要通过阅读才能增进理解。这篇文章谈论的就是关于第二类文章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技巧。
一、高水平的阅读能力就像X光
这是一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你知道你为什么穷吗,因为你喜欢省钱》、《三围是检验真爱的唯一标准》这些文章都受到了千万粉丝的追捧。多离奇的观点,只要包装得好,就能够被接受。

智能手机和4G网络带给我们丰富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精心设计的内容、别出心裁的剪辑、反复斟酌的用词和慎重挑选的素材。
我们有必要强迫自己提高阅读水平吗?
历史里没有新鲜事。在上世纪收音机、电视出现的时候,信息突然如洪水一样涌来,人们对节目中包装华丽的观点不假思索地接受,并且当成了自己的观点。可见,压倒性的信息会阻碍人们思考,降低理解能力。
当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斯·墨塞尔提出一个观点: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教育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五六年级之后,阅读的学习曲线就趋于稳定,如果没有特意教导,就算进了大学,这名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是停留在了小学程度。

我们自己也有很多亲身体验。有些学生进入初中之后,学习成绩大幅滑落,读书出了问题,那是因为阅读能力没有跟上。还有很多本科生,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个小说,但要看个单反相机的说明书或者学术论文就要脑壳疼了。
我们需要提高阅读水平,来增加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再华丽的包装都抵不过X光。
二、这样的阅读才是高水平阅读
听说读写这件事,哪个是主动的,哪个是被动的呢?如果回答“说和写是主动的,听和读是被动的”,那这个人一定经历过填鸭式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过一段话:听是用耳朵读,说是用嘴巴写,读是用眼睛听,写是用笔头说。以听为例,叶圣陶先生的意思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听完要能领会对方的意思。
同样的,读也要伴着主动的思考,这是高水平阅读的第一个条件。想想自己会读书的同学,体会就更深了,他们在课上总是积极给老师反馈,表示自己听懂了或者要求老师再讲一遍。老师就像投球手,他们就像捕球手,知识就是被传递的那个球。除了球是被动的,捕球手和投球手都要调动起积极性,打好配合才能稳稳地接住球。

如果学生表示没听懂,要老师再讲一遍,那老师可能会转换思路再来一次,也就好比投球手换了一种投球的技巧。老师在正式教授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技巧,尽量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到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接收知识的学生是不是也需要学习一些技巧呢?
这就是高水平阅读的第二个条件,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这也正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提到的问题,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后就不再被特意教导如何阅读了。有些阅读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自然就好,阅读水平没有进展的学生,成绩就会下降。

高水平的阅读是通过大脑的思考,琢磨书中的字句,将内容由模糊了解到清晰理解,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自我的提升。这种阅读技巧,可以实现自我思想的一次破茧而出。高水平的阅读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巧,也是一种阅读的艺术。
三、如何提高阅读水平
现在关于阅读方法的书太多了,但是当中一本毫不起眼的书可以算是其他同类书的源头了。如果你不曾了解过它,就算拿在手上,可能随便翻两下就会放下,甚至你可能都不会拿起它。这本书没有吸引人的封面,就连书名也很无趣。

但是再过几个月,这本书就整整出版了八十年。期间,它一直在全世界被一版再版,是美国亚马逊排行榜中真正的长畅销书。如果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其他阅读方法书中的观点,只是这本书的一小部分。这本在阅读领域堪称经典的书,帮助许多人成为了高水平阅读者。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两位作者都有很传奇的经历。
莫提默·J·艾德勒独立编写了第一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年轻时候的艾德勒想成为一名记者,于是他辍学去了报社打工。工作期间,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参加了一个大学的夜校学习。正是这段学习经历,让他读到的一本密尔的自传,彻底点燃了他对哲学的热爱。他决定重回学校,正式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可是由于艾德勒总是不上体育课,学校没给他颁发学士文凭,但是决定把他留校任教。艾德勒一边任教,一边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担任了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最终拿到了博士学位。
1972年《如何阅读一本书》增订了第二版,又多了一位作者。关于这位作者的经历,可以参考1994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机智问答》,该片由奥斯卡获奖导演罗伯特·雷德福执导。

影片围绕着一个益智游戏类电视节目展开:电视台老板在一次节目中感到观众对现任常胜冠军失去了兴趣,他决定重新挖掘一位新人,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年轻教授,他的父亲也是美国有名的大学教授。这位年轻的教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的冠军,并且一口气蝉联了十四期。就在观众们为他的机智着迷的时候,他受不了良心的谴责,爆出了节目舞弊的内幕。电影的结尾,他收到大学解聘的通知书,黯然离去。
这就是第二位作者查尔斯·范多伦的真实故事,当年电视节目中的考题现在依然可以在网上查到,难度非常大。范多伦在离职之后,成为了艾德勒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了很多工作,包括第二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不论你是因为作者的传奇经历翻开这本书,还是因为对如何阅读一本书感兴趣,想要成为一个高水平的阅读者,都值得认真看一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