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败宛若两重天,人生必须厚积薄发,时机未达之时,静若处子,沉心定气,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动如脱兔,灵敏应对,抓住机遇。
《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神话般的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的意思是:深海里头有条鱼,突然一变,变成天上会飞的大鹏鸟。鲲化鹏这个问题含义丰富,包含了两个方面——“沉潜”与“飞动”。潜伏在深海里的鱼,突然一变,变成了远走高飞的大鹏鸟。

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落魄潦倒之时,或是修道还未领悟之时,必须“沉潜”在深水里头,以静制动。只要修到相当的程度,便能重整旗鼓了。庄子在这里讲述的“深海沉潜”与“一怒而飞”让我想起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楚庄王,少年即位,面对混乱不堪的朝政,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声色犬马,实则在暗地里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果然,不久后,他厚积薄发,励精图治,其在位的22年间,知人善任,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使国力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遥指天边龙挂,曾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其实,这其中便也蕴含着鲲鹏沉潜高飞之道。
《庄子·人间世》中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这里提及的“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人生的大原则。生于天地,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须一门心思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一言概之,人生中应该坚持这个大原则——心无旁骛,一门深入。留名万世的学有专长之人,都是由于其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专注于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样。“杂则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不专一,不深入,博而不专;“杂则多,多则扰”。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
比如国画中的大写意画派,起源于唐代,成熟于明代以后。这种绘画风格以草书入画,重神不重形,画出于笔,但心要走在笔之前。所以要求画家作画之时高度忘我,以无我绘有我。

法融禅师在《心铭》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意无心灭,心无行绝。不用证空,自然明彻”。
《心铭》中大量提及“无知”、“无见”、“无觉”、“无心”,可见法融禅师倡导无心绝观,但这种无心是要破除执念的,“无心顺物,随处幽栖”,唯有如此才能与道契合。
最后以隐入茅山,皈依三论宗炅法师的法融禅师的《答“用心时”偈》收尾: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