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说,几天前在我看了阿婆的《奉命谋杀》两个章节之后,才恍然大悟,这部小说恰好就是我几个月前看过的,由BBC改编的电视电影《无妄之灾》。
难怪我在图书馆里寻找阿婆的作品时,怎么也找不到一本叫《无妄之灾》的小说。阿婆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中,唯一以“无”字开头的作品,只有《无人生还》,并没有《无妄之灾》。所以,当时我很是纳闷,难道BBC改编的这部电影,是仿造了阿婆的笔法另外自创的作品?
这个谜团终于在我看了《奉命谋杀》的两个章节之后,尘埃落定。
与此同时,我忽然间有了不想继续读下去的冲动。毕竟,一部悬疑作品,最怕的就是已然知道了最终的结局,得知了谁是凶手。这样一来,在阅读过程中那种逻辑推理的乐趣会荡然无存,变得索然无味。一时间,我有些后悔,几个月前为啥没能忍住,看了这部由阿婆的作品改编的电视电影?
不过,内心又有另一个声音在对我说:“看过了电视电影又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结局读起来可以有一个新的视角,何况原著往往都比改编的影视剧精彩啊!”
我听从了这个声音,决定继续阅读这部小说,看看小说原著和改编的电视电影到底有什么差别。
事实证明,我这个决定无比地英明正确。因为,直到读完最终的章节后,我才满意地舒了一口气,原来原著和改编的电视电影还是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不同点之一:人物的身份。
原著中,将一场原本两年前就已经盖棺定论的谋杀案重又回到大众视野的关键人物——亚瑟·卡尔加里博士,的的确确是一名前往南极进行科考的货真价实的博士。
电视电影中,亚瑟·卡尔加里名义上是一名从南极科考回来的博士,实际上却是一名在精神病院待了多年,不久前才逃出来的一名病人。
因为这个不同,再加上电视电影先入为主的影响,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着什么时候亚瑟的真实身份才会被揭穿?
可是,直到小说结局,我才知道,电视电影中的亚瑟和小说原著中的亚瑟,完全就不是同一个人,他们只不过是有着相同名字的两个人罢了。
原著中的亚瑟更加睿智,更加精明,能够冷静地为已经去世的、背负凶手恶名的杰克伸张正义,最终揭露真相,查出真正的凶手。
而电视电影中的亚瑟,胆小、神经质,非常符合精神病人特征的这样一个人物。
这样一改编,大大削弱了原著中这个重要人物在原著中的重要性。
不同点之二:情节的设置。
原著中,亚瑟去拜访艳阳角别墅的时候,阿盖尔一家过着非常平静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大事发生。
电视电影中,亚瑟去拜访阿盖尔一家的时候,阿盖尔一家正在准备一场盛大的婚礼——别墅主人利奥·阿盖尔和前秘书格温达的婚礼,利奥正是两年前被谋杀的别墅女主人蕾切尔的丈夫。
虽然原著中利奥也有和秘书格温达结婚的打算,但由于自己的妻子被判定是被他们最小的养子杰克所杀,所以利奥并没有心情急着办婚礼。这样的情节,似乎更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所以,阿婆的安排更符合情节的发展。
此外,小说中的元凶和电视电影中的元凶也不相同,这倒是让我有些惊讶。同时庆幸自己坚持读完了原著,而没有因为看过电视电影了而中途放弃。
原著中的凶手,其杀人动机,更能够说得通。而电视电影中的凶手,虽然最后也有出乎意料之感,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没有原著的安排技高一筹。
不同点之三:阅读与观影的感受。
读书与观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你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发挥,不受拘束和限制。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大段的心理描写,是电视电影中无法表现出来的。
所以,当我读到因为亚瑟的拜访,导致整个阿盖尔家族“山摇地动”。阿婆此时描写每个人内心的不同想法时所采用的笔法,不禁拍案叫绝。这种感受是在观影的过程中无法体会到的。
电视电影虽然生动形象,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已经固化了,你不能像阅读那样,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自己的加工,只能被动地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