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汪,这是我写的第一篇文章,既然是第一篇文章,就得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年男人”?不,绝对不是,虽然还未到中年,但好像还有所期待呢?哈哈哈!
对了,说了半天,我是干什么的呢?我出身自鄂西北的一个贫困山村,当时的生活真的是无忧无虑,只知道上山抓鸟,下河摸鱼,从来不知道学习,也不知道教育是个什么东西。
生活并不是一直都是抓鸟摸鱼,在六岁那年,生活还是终于对我这只小猫咪动手了。笑嘻嘻的我背着书包走进了我的第一所学校,准确来说,就是一个村小(注:就是乡村小学),在那里度过了六年。这六年的大部分记忆,我已经忘记的差不多了,但还是有一些事情,直到现在,我仍然纪的很清楚,那就是老师的教棍。
这根记忆中的教棍一直伴随着我。一直到我上了高中之后,才再也没有在老师的课堂上看到那个让我“皮痒”的教棍。
那个时候对于学习的记忆就是,学的不好,就是你悟性不够说教不够,教棍来凑。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上课不被打成了我唯一的心愿。上课不回答是我和伙伴们的一种默契,天知道,说错了答案的你会不会擦着泪去上下一节课。
挨揍无数的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我把他们叫做“棍的哲学”:“教棍从哪里来?”,“教棍为什么不会断?”,“教棍到底有什么意义呢?”直到今天,前两个问题,我仍然束手无策,而第三个问题,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
教棍,在那个年代出现,代表了教师的一种权威,也代表了教师的一种无奈。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但事情却永远不会那么简单。我这样的笨学生让老师们无比心痛。于是他们开始搜寻古籍,寻找良策。经过老师们的层层讨论,成功的将“棍棒之下出孝子”改成了“棍棒之下出优生”。当时的我对这种做法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幸运的是,我长大了。是的,我长大了。长大之后的学习之路再也没有棍子的踪影,但教棍在我的脑中却永远挥之不去。
上了高中,再没有学生因为不学习而被老师批评,可能是因为皮了9年的我们忽然发现,我们长大了,知道开始学习了。不再需要一根跟教棍来督促我们学习了。与此同时,教棍的生涯也就结束了。
不过,事情并没有结束,虽然我们的生涯中再没有教棍的踪影了,不过,事情却好像变得复杂了。
谈恋爱,看别人谈恋爱好像成了当时的一种“风尚”,当时的学生防的不是老师的教棍,而是老师的一句话:“叫你父母过来,小小年纪不知道好好学习,就知道谈恋爱,这样下去高考怎么办呀!唉”等等。写到这里,我想纠正一下,现在的影视剧都是骗人的。在我的学生年代,是绝对没有学生敢在老师发现早恋之后,拍着桌子,对着老师大声宣告:“我们是真爱”。额……这个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比较怂。
高中的学习再也没有人拿着棍子逼着你学习了。每个人仿佛在一夜之间都长大了,那一群群需要逼着学习的孩子开始知道学习了。直到今天,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前后差别如此之大。而这一改变似乎与年龄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只在一年之中,就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那这种改变能不能提前发生呢?如果早几年发生,那后面的学习会不会更加轻松呢?
高中之后,即是大学,大学是每一个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堂。大学之中,你的路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天天早起,还是天天昏睡;你可以选择谈恋爱,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翻阅群书;你还可以天天打游戏,也可以找一个课题来好好研究。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呢?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选择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个规律,那我们能否利用这个规律来帮助我们呢?回想一下,我们第一次感觉自己长大了是什么时候呢?我们能否让这个时间提前呢?如何让它提前呢?如果提前了会用什么样的结果呢?假设提前了这个时间,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更自由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了呢?这是我的问题,也是我们子孙后代的问题。
我是老汪,一个爱历史的物理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