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冷知识
一、【书】《克罗齐逻辑学哲学散论》

一、【书】《克罗齐逻辑学哲学散论》

作者: 南城I北巷 | 来源:发表于2020-08-25 10:05 被阅读0次

 

                                                                新唯心主义的渊源

(一)

 西方哲学的本旨在于探求真实界的本性,在万物中辨别出某者是本源,是恒定不变的,整一的,真实的,某者是“依他起的”,变动不居的,杂多的,虚幻的。    在各种现象之后都有一个本体,现象可以凭感官接受,本体则须凭理智领悟。侧重探讨本体与理性方面问题的学说逐渐演变成理性主义,而侧重现象与感官方面的思想逐渐演变成经验主义。  事实上,无论是感官或是理解,都是我们的知识工具;我们对于宇宙的一切探讨都要以我们的知识为根据。知识是测度的标准,若需要进行精准的测度,我们就必须审查测度所用的标准。只有一切事物都必为知识与思想的对象,我们才能断定它是真是假;我们不能知识所不可知识,思想所不可思想。不可知识,不可思想的事物对于我们不存在,而这转变成了近代哲学思想的主潮——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理性主义于经验主义的冲突由来已久,冲突使得理性主义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结论从近代哲学开山祖师笛卡尔,及后期的斯宾诺莎与莱布尼兹的理性派同继承了古典哲学的中世纪经院派的争论可以看出。下面放出经院派哲学关于本体与现象以及感官与理智留下的两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主体(substratum)的观念:每一物有若干属性(attributes,qualities),例如金子是黄的,硬的,重的,方块形的。物是这些属性的总和呢?还是有一个像挂衣架的东西把这些属性挂在一起,而经院派认为是后者。如果把物所有属性一一剥开,都剥完之后,还有一个最基本的本体。属性就是本体的现象。二、先验真理(a priori truths)或俱生观念(innate ideas):一切只是是否尽起于经验,都是后天可得的吗?经院派以为经验之先,理以存在。我们现有这些公理与范畴,思想经验才是可能,所以他们是思想经验的依据。它们既非得自经验,所以是自然本有。  经院哲学派的两个观念——本体与先验真理——理性派哲学家都接受过来了。因为接受了本体的观念,他们承认现象世界后面另有一个真实世界,这真实世界究竟如何,却有种种揣测。因为接受了先验真理的观念,他们承认先于理,想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哲学,想从这些先验真理中推算出一切经验的知识。 

(二)

洛克以为,思想必须根据感官所供给的材料,没有先存于感官的东西就不能是理解。但他继承了培根的传统,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对当时盛行的理性主义痛加驳斥——如果真理是先验本有,我们就无劳借观察与实验去寻求,只要“闭上眼睛,塞起耳朵”,凭先验的推理就可把一切知识从心里默念出来,但事实上这绝对不可能。所以他否认了先验真理的存在。而理解是人心对于外物印象的回光返照。在心里是观念(idea),在物上面的是性质(quality),每一个性质由感觉印到心里成一个观念。物的性质有“首要”与“次要”的区别。

  “首要性质”(promary qualities),是物体在任何变化之中所不能离的,即体积、形状、运动,首要性质会使多种感官同时察知,所得的知识有客观的真实性,要解释外物的存在它们是绝对必要的。

  “次要性质”(secondary qualities)是物体可有可无的,如色、声、嗅、味、冷热等,都非物体所“本有”,其本质只是物体对于感官所生的影响。在心不在物,感觉上没有客观的真实性,要解释外物的存在,它们并不重要,而它们自身所可以用物质的运动与存在去解释。

贝克莱进一步修改了洛克的观点——所谓首要性质,还是由几种感官复合而成,并不比次要性质较富有客观的真实性。

休谟再进了一步,证明经院哲学派认为的思想知识所必依据的先验范畴都只是观念联想地结果——这就是说,都是起源于经验的,即我们的知识全凭后天经验。

而康德以为经验不能得到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理,从经验来的感官知觉内容必须经我们的心去想,去运用先验的范畴,依照心知物所必由的理性去加以安排,才呈现于知识的那种形式。他把每一个观念(知识的成分)分析为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既内容是由感官来的,后验的;形式是由理性来的,先验的。总之,只有经验派所倚重的感觉经验与理性派所倚重的先验的范畴须合二为一,才有知觉和判断,也就才能有知识。经验与理性的糅合就演成了康德的最大发现——“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发现”——即“先验综合判断”(a priori synthetic judgment)。

(三)

知识都取决于判断的形式。判断以宾词(predicate)说主词(subject)。宾词有两种:一种是它的意义已包含在主词里,一种是它的意义不包含在主词的任意成分内,独立于主词的存在。

宾词的意义已包含在主词里面——例“物体是有体积的”,“人是有人性的”——为“分析判断”,即宾词的意义有分析主词得来。这种判断不能是我们对主词新添加任何知识。好比在茧子中抽一条丝来,丝是茧子已有的。

宾词的意义是主词本来本有而新添上去的——例“物体是有重量的”,“地球是一个行星”——叫做“综合判断”,即综合主次的意义与新发现的宾词的意义成为一种新知识。

传统哲学认为,只有分析判断才能是先验的,即可不凭经验而纯从理性推演出来:综合分析必为后验的,即必凭经验而纯从理性推演出来。但休谟已证明出:经验不能产生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看,分析判断不能使我们有新发现的知识,而综合判断又不能使我们有普遍的必然的知识,然则我们的知识不就是非陈腐即渺茫吗?

康德所做的证明了这种说法的不正确:

由理性推演出来的知识,仍必可用于经验,自可为新发现的真理,所以仍比同时是综合的。由经验的来的知识,仍必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仍必有理性。即不起于经验而起于人心统驭经验所必有的范畴,所以又是先验的。即知识不一定是真理则已,若是,则必糅合了经验与理性,感官知觉与心灵理解。

判断不是经验的结果,要使这判断可能,必有逻辑上关于量、质、关系、形态等先验的范畴。没有这些概念任何判断都不可能,所以这些概念是一切判断的依据或是范畴,是先验的。

康德这种知识论有两个重要的涵义:

一、由于人心运用理性的先验的范畴,知识与思想才有可能。人心凭他的理解创造成他所知所想的对象。即康德把“自然替我们的理解定规律”翻转过来,以为知识思想的对象(事物)就是知识思想的创造品,心在知事物时就同时创造了事物,事物由于先验的范畴才得到它们的形成——即“我们的理解替自然定规律”。先验的范畴是理性之必然与人心之同然,所以知识思想虽创造它的对象,那对象仍有客观的真实性,不仅是某一人心的幻想。

二、由于知识不能根据经验,经验所及的只是感官所能知觉的现象。他承认事物背后有一本体。他把它叫做“事物本身”(the thing in itself)。事物本身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因为一旦成为知识的对象,它就不再是本体而是现象。事物本身虽不可知,但康德认为仍是可思的,它可思为知识的一个限度,到了这个限度知识就不能施其功用。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如果否认它,“一切就立刻化为现象”而人类所能见到的世界以外就没有什么是真实的。

(四)

理性的即真实的,真实的即理性的。(The ratinoal is the real,the real is the rational.)

                                                                                                                 ——黑格尔

黑格尔不承认心所知的世界之外另有一个本体或“事物本身”。康德所谓现象世界就是真实世界本身,并不是心与真实世界的屏障,即理与事不能分开。他的思想打破了心物二论,发现理和事的生展演变所必依的程序就为他的辩证法。什么是辩证法——《逻辑学》中第一个辩证式:有无变可为例。

万事万物都必具“有”(being)的概念,其他方面尽管不同,而即同是存在,即同是“有”。绝对“有”,一微尘亦“有”。“有”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感念,也是一个毫无定型的概念,它是一切“有”而非此“有”或彼“有”,绝对“有”或微尘“有”。它否认一切个别性,所以它本身就已包涵它的相反者:“无”。如果它只是“有”,它就不但是空洞的,而且是不能变动生展的。纯粹的“无”(nothing),也是如此,也是无定性的、渺茫空洞的一个概念,和纯粹的“有”没有分别。“有”与“无”相反而适相成,去“无”不能思“有”,去“有”不能思“无”,“有”以“无”得意义,“无”以有得意义。单说“有”或单说“无”,都是抽象的,片面的,不真实的,互相冲突的。“有”必含有它的相反者“无”,所以有冲突,有冲突于是失去平衡静止的状态,于是有超越冲突而达到调和的需要与倾向,于是有生展。调和“有”与“无”的冲突者是“变”(becoming)。在“变”之中“有”与“无”两个相反的概象合成一体,相反者同一,冲突者调和,抽象者具体,不真实者真实。“变”才是一个具体的共相。用辩证法的术语说,“有”是“正”(thesis)“无”是“反”(antithesis),“变”是“合”

(synthesis)。由正反得合,是以较高一层的整一,克服在低一层对立相反的杂多。这便是辩证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书】《克罗齐逻辑学哲学散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gn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