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268天。
有些家长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让孩子认真学习就讲条件,一让孩子好好吃饭就讲条件。比如“我出去玩一会,回来再写作业”,“我考前几名,妈妈你要给我个奖励”,“让我看会电视,我就愿意吃饭”……
孩子的条件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家长却不知如何是好。殊不知,“讲条件”不是凭空来的,也许是别人教会他的。很有可能家里面家长就经常讲条件。
你会说这样的话么?“乖乖,你早点睡觉,妈妈明天起来给你买个好吃的”,“宝贝,你好好练琴,周末带你去游乐场玩哦”,“你考试考到前五名,妈妈奖励你一个礼物”……
这些话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和上面孩子的话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交换条件和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做事的动力一点点地消减了。
一旦习惯了生活中事事“讲条件”,会让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欢做交易,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形成急功近利的价值观。长久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其实是会慢慢失去内动力,削弱了主动探索的精神,没有了主动权。
当我们意识到“讲条件”是个问题时,这已经是有所觉悟了。我们可以从小事慢慢寻找平衡点,父母与孩子一起努力。
比如,当孩子说“妈妈,我写完作业了,给我买个肯德基吧?”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回“你想吃肯德基啊,妈妈给你买,可是你吃肯德基和写作业有什么关系呢?你想吃的,你不写作业,妈妈也要给你买。上周妈妈给你买过汉堡薯条了,这个东西吃多了其实对你身体不太好。你看这样可以么?妈妈尽量满足你的需求,咱们刚上周吃了,隔几天再给你买,正好这几天妈妈也努力挣点钱,妈妈答应你两天之后再给你买,好不好”。
“妈妈给你买肯德基,和你完成作业与否没有关系。关于学习方面,有你喜欢的题目,也有你不喜欢的,但是你要去写。那是你对自己负责,每天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跟奖励没有关系,以后你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妈妈赚钱给你买好吃的”。
通过一件件小事割裂开学习与其他事的关系,帮孩子树立责任意识。我们要淡化对孩子的期待,孩子做与不做,是他自己的事情。当孩子从内心逐渐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知道做与不做带来的结果,慢慢就会树立起个人责任意识,不再和父母讲条件。
同时,父母要坚持原则,不轻易妥协。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坚决拒绝,大多数孩子是可以改掉这个毛病的。我们也要耐心向孩子解释拒绝的理由,让孩子明白“不行”的道理。
我们在奖励孩子时,慎用物质奖励,注重精神奖励。物质奖励使用不当会极大地削弱孩子的内驱力,但奖励小红花、拥抱、亲吻更多的属于精神奖励。通过更多的精神奖励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让孩子的自信心逐步得到提升。哪怕有物质奖励,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因为爱他,鼓励他才有的,而不是某一项事情完成的筹码。
樊登老师曾经说过,交换会导致爱被破坏,而且会丧失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孩子自己学的好,本身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人学习成绩好,作业完成的好,他自己会有内在的幸福感,价值感。但是如果他有一个外部的条件来交换,这个感觉就没有了。
这个在社会学上叫“腐蚀”,它会腐蚀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我们不倡导家长用交换条件的方法来教养孩子。当孩子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一定要快速在家里边反思,看看是不是大人在做这样的事。跟孩子好好谈一谈,让大家知道在家里边不需要讲那么多的条件,而是每个人都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现在孩子学会的本领是他们以后独立生存的基础。家长做好引领者,不是帮孩子决定的决策者,更不能用条件来交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