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二月二,和你聊聊有关龙抬头的那些事儿

二月二,和你聊聊有关龙抬头的那些事儿

作者: 石草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1:01 被阅读40次

二月二,和你聊聊有关龙抬头的那些事儿

                      ——那些消失的古节日之中和节

史小扯

二月二,龙抬头。

中国自古民间就有庆祝农历二月初二的传统。公元789年,唐德宗正式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而建“中和节”。“中和节”作为当时唐朝的法定节日是定在农历二月初一,《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说“中和节”以后人们便要投入紧张的春耕了。

而更早从周武王时代起,人们习惯将二月初二作为春耕开始的头一天,这时国家要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历春耕。而二月初二恰逢二十四节气中“雨水”前后,自这天起,气候变暖,雨水充沛,瓜果蔬菜都可播种。民间又称这天为“春龙节”,或“龙头节”。

渐渐的,二月初一和二月初二演变成了一个节日,从而“中和节”就定在了农历二月初二。

中和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如今中国人的印象里估计只剩下“二月二,龙抬头”了。

以农耕社会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祈求风调雨顺是最要紧的事情,而传说中掌管风调雨顺的神自然就是龙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与人的关系,总是微妙而有趣。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和龙联系在一起,穿的是龙袍,坐得是龙椅,睡的是龙床,龙颜大悦,歌舞升平,龙颜大怒,人头落地。龙是至尊的象征。

传说中,禹的父亲鲧从天宫中盗得“息壤”,却因为堵住黄河造成泛滥,被愤怒的天帝杀死在羽山。而当时盘踞在羽山的是一条烛龙,烛龙嘴里含着一根长明蜡烛守护着鲧,致使鲧的遗体三年未腐。这让天帝觉得很害怕,于是派了一个名叫吴刀的神去下界毁尸。吴刀一刀下去,鲧的腹部裂开,从中冒出一条小虬龙,翻腾跳跃了几下就变成了一条大龙,这条大龙就是鲧的儿子——禹。禹后来治水有功,成了夏国的开国君主。

所以说中国的皇帝为了表明自己是真命天子,总要和龙扯上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几千年前秦始皇时代起,皇帝就要穿上绣着龙纹图样的长袍,表明自己是九五之尊。

而在民间,龙的另一个意义则是赋予那些不同凡响,出类拔萃的人的。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人们就称其为“卧龙先生”,以称赞他的足智多谋。而如今人们如果对于孩子寄予厚望,仍会称为“望子成龙”。

但值得玩味的是龙的这种至尊及权势的象征并未给它在中国的民间神话中带去相应的人设。虽然人们承认龙在神仙中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并延续了龙化大禹治黄河的故事让龙王极其子嗣们掌管着大大小小的水系,并且民间也建造了无数龙王庙且到今天仍有香火祭拜。但龙有时候在神话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尴尬至极。

很多时候,龙王的出现像极了阿凡提中的巴依老爷,往往一副强势的面孔下掩藏着一颗蠢萌的心。

相传伏羲氏带领众人下河捞鱼,龙王带着军师乌龟前来阻止,说:“鱼是龙子龙孙,你把龙子龙孙捞没了,就是对我大不敬。”伏羲氏说:“不让我捞鱼可以呀,那我肚子饿了就喝水,喝光了水您老也没地方住了。”龙王一想,这也对呀,比起没了龙子龙孙,没地方住岂不是更糟糕。这时候跟在后面的乌龟军师出主意了,龙王一听大妙,对伏羲说:“捞鱼也行呀,但不许用钩子竹竿鱼叉。”伏羲氏就这样被逼着发明出了渔网,比起那些鱼钩鱼叉,渔网对龙子龙孙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守不住龙子龙孙,好歹作为神仙也应该守得住自家的宝贝吧,但是龙王的窝囊病一发作,很容易出大事。《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学艺归来要找一件趁手的兵器,就想到问龙王去要。龙王也不小气,自己宫殿里的诸般兵器一一拿出来供其挑选,但孙悟空还是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这时候龙婆和龙女出来出主意了,说“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莫管他用不用,且送与他,凭他怎么改造,送出宫门便了。”猴子不傻,老龙连这么个大宝贝都送了,还不问他多要一些,于是又开口要披戴行头。龙王最后召集龙兄弟们凑了“一双藕丝步云履,一副锁子黄金甲,一顶凤翅紫金冠”,就这样猴子还是一路挥舞金箍棒打将出去,把龙宫闹得天翻地覆。等到孙猴子走了,龙王四兄弟想着不对呀,猴子你这不是打劫吗,我们要到玉帝那儿去告你。这案子闹到玉帝那儿,估计玉帝也头疼,龙王你好歹也是个老同志了,就算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水平不高,这自家的宝贝说是猴子明抢在后,但可不是你暗送在前嘛。而且当时你听的是老婆女儿的话,这个这个咱们也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讲啊。

比起《西游记》里龙王的形象,《封神演义》里的龙王又变成教子无方护子心切不分黑白的象征。在《哪吒脑海》中,龙子被哪吒打死以后,龙王找李靖去理论:我儿子有错你可以到玉帝面前去怼我呀,或找朝阳群众举报我啊,但你怎么可以让你儿子打死我儿子并抽了龙筋做了条限量版腰带,这也太过份了吧,我要你家老三偿命。后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龙王赔了儿子只不过帮哪吒度了一次劫,结果哪吒脱胎换骨成了万人迷的藕霸。

但不是所有的龙王形象都是蠢萌和无赖的。在二月二的传说里,龙王的形象突然高大威猛起来,变成了为百姓舍身的海瑞海青天。

传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咦,这个桥段怎么那么熟悉),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有人说这个故事里的龙王就是唐僧的徒弟小白龙,因为跟着唐僧西天取经看多了人间疾苦而有了悲悯之心,所以才违抗了玉帝的指令。

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在中国北方仍有二月二吃爆米花的习俗,如果玉帝知道自己好大一盘棋被爆米花搅合了,不知作何感想。

不过《西游记》里还有一个故事与这个传说类似,也是说龙王违抗天命降雨的。在第九回里,泾河龙王去人间找术士袁守诚的麻烦,结果因为推迟了在民间降雨的时辰而违反了天条,要被处斩。他去找李世民解救的时候却被人间天官魏征给杀了,结果泾河龙王魂魄带着李世民到了阴司。这个故事也有说泾河龙王本来就是天帝安排好去引李世民入阴司的,因为泾河龙王死了以后,他的龙子龙孙们都收到了玉帝的优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从袁守诚开始又是好大一盘棋,细思恐极,只想说你们天宫里的神仙真会玩。

龙王就这样一边权倾八方、神威赫赫,一边无赖中二、蠢萌窝囊的活在中国人的故事中,而且连带着龙子龙孙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唐传奇》里有两个关于龙女的故事。

说书生柳毅在泾河附近遇到一位面带愁容的女子,自称是泾河龙王(又是这个倒霉催的泾河龙王)的女儿,嫁到洞庭去以后被公婆和老公虐待,烦求公子捎封信给泾河龙王前来相救。要是别人八成想这个女人蛇精病吧,但柳毅相信了,而且真的把龙女的家书送到泾河龙王的手中。后来泾河龙王的弟弟钱塘君(也是个龙王)是个爆脾气,一口把女婿吞了,解救了自个儿的侄女,但要让柳毅和龙女完婚。柳毅不肯(那么可怕的叔叔,换做我也不肯),回到人间。结果连娶了八个老婆都暴毙了,最后娶了一个卢姓女子,总算生活安定了下来。不用说,这个卢氏就是龙女。

这是《柳毅传》,另一个故事《灵应传》,情节也差不多。说是洞庭龙女不肯改嫁被扔到了泾州(又和泾河有关),遇到了泾河龙王的王子逼婚。结果又是被人间的一个将军解救,龙女以身相许,将军不肯,回到人间。不过这次你肯定猜中了故事的开头,但猜不中故事的结局,那个将军回到人间后就死了,魂魄径直飞到了龙女所在的水域。我不用说你都应该知道将军是怎么死的了吧?

所以说两个故事里的龙女都不是一般的古代女性,离婚的回娘家搬救兵,逃婚的直接离家出走,遇到渣男勇于反抗,看上喜欢的男人不择手段要嫁,简直开创了中国史上女权主义的先河。所以如今的现代女性如果遇到男女不公,或是遇人不淑,大可以奋起反抗,振臂一呼:“我是龙的传人。”

说了那么多龙的故事,那么“二月二,龙抬头”是否真的和龙有关呢。其实和龙王到没有很大关系,而是和也在《西游记》中出场过的人物有关,那就是二十八星宿。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二月初二,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这就是“龙抬头”了。

现在早已不是农耕社会,二月初二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大凡到了这一天,我们打开手机一看,标题几乎都是诸如”二月二,龙抬头,你换新发型了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月二,剃龙头变成了一项风俗。说“剃龙头”会带来好运。一直搞不清楚为啥要剃龙头,好歹龙头上的毛也不多啊,又不是狮子。但这个剃龙头的说法估计与另一个民间风俗有关,那就是“正月里剃头会死舅舅”,所以大家正月里不敢剃头,都挤在二月二去找理发师。

这个风俗的由来现在无从考证,有人说是二郎神的传说(这个舅舅当的真不怎么样),也有人说这是当年某个剃头铺老板想的花招。但是当年正月里人们忙着过年,而在春耕之前收拾一下自己的头发也是有道理的。

到如今,谁都不会因为会死舅舅而正月里就不去剪头发,相反,二月二的剃头铺子的生意却更加兴旺了,毕竟现在到理发店去就是剃头吗,你大可以洗啊,吹啊,染啊,卷啊。而且估计以后80后90后的后代们都不知道“舅舅”这个称呼了吧?出门遇到不认识的男人叫“叔叔”, 谁都不会叫“舅舅”,因此在将来说不定都不会再将正月剃头与舅舅联系起来了。

不过在“舅舅”两个字快要被编进古汉语词典时,新的生育政策出台了,一大群“舅舅”正在成长的道路上,那么相信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很快就会发明出新的风俗,比如说:正月里换个新发型,舅舅活到一百七。

其实“二月二,龙抬头”的后两句是“大仓满,小仓流”,雨水丰沛着大地,新的一年劳动即将开始。

唐朝白居易有诗云: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如今,中和节和它所代表的文化已属于过去了,但其留下一些小故事陪着我们迎接春天。春天如此美丽,而人们心中期盼风调雨顺的愿望也永远不会改变。

2017.2.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二月二,和你聊聊有关龙抬头的那些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kx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