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词歌赋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惠阳书法院——筆墨中的那些事儿(四)

惠阳书法院——筆墨中的那些事儿(四)

作者: 一生长行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13:50 被阅读246次

         书法不仅仅是一门令人神往的艺术,它还是一种养生之道。从古至今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到了晚年都转入练书之道。如明代画家董其昌,晚年只书不画;清代弘一法师,一生从事多种艺术修行,遁入空门之后,只保留书法爱好;一代国学大师马一浮,晚年放下一切研究,只练习书法。原因是:书法是有利于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强健身体,甚至于延年益寿。这可不是信口胡诌,有书为证。著名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到:“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不同的情绪对人的身心是有很大影响的。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写书法入门就是要从临摹入手,打好扎实基础。首先来说一下摹,摹是用透明的博纸覆于范本之上进行勾描。描指的是描红、仿影。仿影,指讲纸覆于范本之上,按书迹描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硬黄纸描摹;另一种是映描或叫“响搨”,也就是通过灯光照明来摹写了。初学者应从摹帖入手。等到了运笔熟练之后可以进入临帖的阶段。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再来说说临帖,也就是将字帖放在自己的旁边,模仿字帖了。临帖分为背临和意临两种。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中有云:“欲临碑帖必先摹仿,摹之数过百遍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摹容易忘记,而临易于记忆。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至今湖北浠水也有一处王羲之的洗笔池。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道德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原文收纳于《晋书·王羲之传》列传,云:“王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当时王羲之的儿子也在,大家吧写好的诗句搜集起来,合成兰亭集。王羲之当时已经有几分醉意,但是还是应众人之请,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相传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对此书十分推崇,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又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就是这样的勤学苦练,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了无人企及的地位。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可见书法之道离不开勤学苦练,以及发自肺腑的钟爱。练习书法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就是读帖。一要读懂它的文字内容,知道它的先后顺序,熟记文字的内容。做到临帖的时候胸有成竹。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第二点就是要弄清楚字帖的用笔特点,包括用力用锋,起行止运笔,笔画的长短粗细,方向位置。如颜体楷书的横画,其运笔特点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等。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第三点是分析字帖的结字特点,各家字体在结构上各有不同的风格特点,所以就要求习书者要认真读帖。如颜体楷书是内方外圆,中疏外密,重心平稳,左右对称,外形齐整端庄如鼓形。欧体内紧外松,疏密有致,险中求稳,左右舒展,外形方长如菱形。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第四,分析字帖的字势特点。如隶书是横向取势,篆书纵向取势,所以古人有言:横不足学隶,纵不足学篆。颜体方整,欧体偏长等。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第五,要读帖临帖相比较,要读中临,临中读,读临结合,相互深化,才能不断进步。初学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反复背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继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量。(明宋曹《书法约言》)。宋代朱长文在《书法正传》中写道:“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旁。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欧阳询在索靖所书碑旁反反复复看了三天。可见古人习书对读帖读碑文的看重。读帖要越细越好。从细处着手,自然是先看笔法。起收、中侧、提按、使转,角度,方向,长短,方圆,藏露等都要揣摩。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年如风灯。

        闲暇之余,泡一杯香茶,将一本古帖置于案上,或可放点轻松的音乐,徜徉在墨香茶韵里,伴着乐声袅袅,观摩这一卷法帖,每有会意处则欣喜不已。那一刻,似专注于古人研磨铺卷,神情自如的挥毫泼墨,一招一式尽收眼底,或行云流水,或舒缓自如;又仿佛与古人促膝长谈,倾听古人在诉说着无尽的书道千秋,无尽的书法之美。历史的厚重,书道的悠远,透过一卷字帖传到到手心,进而入心直至灵魂,这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一种灵魂的碰撞,这种美妙,那些不懂书法,不去读帖的人们又怎么能感受的到呢?


        (好久没有更书法的文章,昨晚就开始琢磨构思。凌晨三四点惊醒又开始翻来覆去琢磨Σ(ŎдŎ|||)ノノ  创作不易,贵在不移!!!(•'╻'• )꒳ᵒ꒳ᵎᵎᵎ)

相关文章

  • 惠阳书法院——筆墨中的那些事儿(四)

    书法不仅仅是一门令人神往的艺术,它还是一种养生之道。从古至今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到了晚年都转入练书之道...

  • 惠阳书法院——筆墨中的那些事儿(二)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

  • 惠阳书法院——筆墨中的那些事儿(三)

    文字的产生本是为了记录和传递信息,在漫长的演变发展中,文字也起到了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的重要作用。 “...

  • 惠阳书法院——筆墨中的那些事儿(一)

    写字,人坐的正,笔执的正,纸放的正。纸是死的,笔墨却是活的!! 写字如写人,无垂不竖,无往不收,起行收...

  • 惠阳书法院

    初唐四杰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

  • 筆墨讀書——讀通札記(504)

    讀中華點校本《卷四十九》,感:1、筆墨讀書。人言:不動筆墨不讀書;再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更有,孔子《論語》曰:學...

  • 夫筆墨之事

    夫筆墨之事,皆文墨也。宇宙間物之最清高者,莫如筆墨,而事之最重大者,亦莫如筆墨也。 ——清·黃圖珌 ...

  • 筆墨讀書——讀通札記(1542)

    讀文白對照本《資治通鑒》之《卷144》,感:1、筆墨讀書。通覽歷史,俯瞰古今,不動筆墨,不讀書。竊以為是。何也筆墨...

  • 笔墨人生

    筆墨人生寫我心

  • 月明寒夢水中影,墨染千秋觀其複。 浮光掠影天欲雪,一硯筆墨畫中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惠阳书法院——筆墨中的那些事儿(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ll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