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都在变化之中。

开始时,我是被简书这个名字吸引来的。
简单书写,却又并不是一个私人笔记之类的,有别人看总会给写作者一些信心,若是不想叫人看到,不发布就是了,界面也简单不冗杂,逐渐的有了些好感。平时可以像串门一样的浏览到其他作者生活中或者工作上的许许多多的分享和故事,简简单单,小说,散文,诗词,技能干货,情感故事,包容宽阔。
同时,简书跟其他的一些写作分享社区网站的风格也不尽相同,自成一格,拥有独特的魅力,这或许也是它能够发展成为现在样子的原因。
就像是一个浓缩的社会,所以在这上面逛得久了,渐渐的也对简书在心里有了自己的设定。
商业公司(无疑是第一位的)> 记录笔记 > 写作平台 > 创作平台 > 媒体多平台关联号
从简书每一次的slogan标语变化上,就能清晰的看到这样一种演变。
从最开始的“找回文字的力量”,到“交流故事,沟通想法,”再接下来的“源于创作,不止遇见,”直到现在的“创作你的创作”。
一次次似乎都在往一个更精专更细致的方向上走。
这其中也许有简书官方根据网站上的作者而做出的一些或许便利或许纠结或许功利的改动,当然也有自己商业上的一些考量,毕竟一个商业公司,不赚钱就是最大的犯罪。
有句话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简书也不例外,就是因为这种种的改动,不可避免引来了许许多多的争斗口角。有的人需要搜肠刮肚才能在犄角旮旯找到一些好东西,而有些,被一部分人唾弃又被一部分人甘之如饴的鸡汤则堂而皇之的接受千看百赞的颂扬。
被埋没的自然不甘心,都是自己花费心力写的文字,凭什么待遇不同,于是攻击就来了,义愤填膺的漫天批判,与之相对的则是受了鸡汤文洗礼的拥护者们。楚河汉界,队列分明,有理无理,谁对谁错?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好话是谁都想听的,而逆耳忠言就不见得讨喜了。
但是这罪过是谁的呢?归结到官方,主编,是那些自以为看清真相的妄语者,还是不谙世事的愚昧者身上?显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一而是,不欢而散,两败俱伤。文字到这里也变成了一种扭曲的信仰,就像锤子所说的情怀。厌恶者鄙视,赞扬者珍视。
其实说起来,简书不才是最无辜的吗?
加入简书的作者们既然是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进来的,自然就要以社会的眼光看待,千奇百怪,鱼龙混杂,光怪陆离,无病呻吟,谁在现实中还不碰上几个人渣,几朵奇葩,几件怪事,又何必非要在网上争个高低真假,拿自己以改革先锋自居。
鲁迅之所以被称为思想家,文学家,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文字擦亮了当时愚昧的中国,而现在呢,都以为发两句牢骚,根据身边三叔四婶的悲惨遭遇进而推演出社会黑暗国家堕落,就能快慰人生,仿佛高人一等,难道现实真像雾霾一样把所有人都变成瞎子了吗?
除了边远地区,现在谁的眼睛不是雪亮的,谁还没受过一点政府的冤屈,只是不好开口,所以简书上的某些作者你们要做的不是说说而已,有本事的就大闹一场吧。(我说我见过至今还不知道国家主席是习大大的,你们相信吗?)
古有波波今有星星,在电视上说的那些哗众取宠之言,他们那个圈子里的有谁不知道,围观群众谁不是心领神会,惊讶过后,轻飘飘来一句,那些明星不就那样?这个国家不就这样?
虽然群众有懦弱的劣根,但你知道了却也只敢说说而已,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屎壳螂想推太阳,有何意义?
也许扯得远了。
不过这就是社会的真相,也是简书的真相。
你若是心平气和的拿简书当作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笔记,又何必在意旁人的目光,爱点赞点赞,不点滚蛋,我的生活里又不缺你这瓣蒜。而把这里当成写作平台的,显然简书是不可能付给你稿酬的,想赚钱可以左转起点或是专业杂志,也许会有收获,如果文笔真是好或者鸡汤熬得实在香,说不定能受到简书出版的亲睐,也能小赚一笔,就豆瓣或者其他网站的经历来看,其实简书上的作者在别处也是褒贬不一,算不上什么大神级别。
所以有些人就在这里当作练笔,加入一个专题,当作一个提醒自己的闹钟也行,每日打卡不亦乐乎,你想要怎么玩都可以,简书在这一点上还是不错的。
而练的笔多了,自然有人追更,加上简书首页这个万恶之源,专业的创作者自然不愿放过吸引眼球的好机会。不过以我的浅薄目光来看,简书上还是情感文的天地。
知心姐姐,情感专家,每篇文的最后总不忘缀上微信链接。我不禁怀疑,简书有为别人养孩子的嫌疑,头上貌似绿绿的。
总之,变与不变,是一种改革,但若是建立在私人公司的牟利上,你一吃瓜群众又凭什么置喙,要你肯出钱赞助,说不定简书愿意为你打造一个私密版,这是开玩笑了。
既然选择做平台,就要有盈利的属性,同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艳了红花也不要忘了绿叶,虽然就像某位作者说的,简书官方在别处把许多小白的文称为垃圾,占用内存,(也许我也在内)只是作者们还傻不拉唧不知道罢了,但有人走就有人来,简书虽然受人掌控,但你的文总是你的,别人不欣赏你,总还有你为你自己鼓励。
希望简书能走得更远。希望所有作者都能找到一个喜欢自己文字的知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