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之后的第六代祖师是谁呢?
有人说了,这不是废话吗?我们读的这本书,不就是《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吗?六祖,当然是本书的主人公惠能大师了。
嗯,学得不错。但是你忘了,我前面说过,本书第一部分内容记叙的其实只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人物,的确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故事里,我们的主人公惠能虽起于贫寒、大字不识,但天才卓绝,历尽艰辛,最后终于逆袭成为禅宗六祖,传承了正宗的禅门心法。而高级知识分子出身的神秀,虽然号称三高(学历高、职称高、地位高),却领悟不了正宗的禅门顿教法门,心理素质又差,患得患失,摆脱不了名利的束缚,因而成为衬托惠能高大上形象的反面角色。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神秀才是正牌的禅宗六祖,真正将弘忍的禅法发扬光大的也正是神秀。
弘忍圆寂后,作为弘忍最杰出的弟子,神秀在湖北荆州的玉泉寺大开禅法,此后的二十多年,来学习禅法的僧人络绎不绝,数量几乎达到了一座城市人口的规模。在当时的佛教徒心中,神秀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以致于统治者都要加以利用。公元700年,当时已经称帝的武则天诏请已经94岁高龄的神秀入京。次年,当神秀到达京城时,武则天和中宗、睿宗亲自下跪迎接,可见其声望之隆。6年后神秀圆寂,朝廷及数十万僧俗给他送葬,当时的大文学家张说为他撰写碑铭,称他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在这篇碑文中,张说认定神秀是弘忍的正宗接班人,在这之后的三十多年中,这点一直被世人深信不疑。
当神秀及其禅法在湖北及京城如日中天之时,在中国的南方也悄悄的兴起了禅宗的另一个流派,起始者便是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惠能。惠能的禅法与神秀的完全不同,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神秀主张渐修,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惠能主张顿悟,“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由于惠能偏处南方,这种革命性的主张对地处北方的统治者中心地区的影响力有限,虽然后人将神秀与惠能并列,称“南能北秀”,但当时惠能的声望根本无法与神秀相提并论。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以惠能为代表的所谓的“南宗”,一直偏处南方,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
直到一个叫做神会的和尚的出现,这种局面才逐渐被打破。
神会是惠能晚年的弟子,在《坛经》里专门有一段,记述惠能教导神会的事。神会在禅宗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正是由于他,扭转了人们一直以来以神秀为禅宗六祖的看法,使得惠能坐上了禅宗六祖的宝座。在此之后,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竟然逐渐压倒了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并且成了中国禅宗的唯一代表。
神会是怎样做出这种参与创造和改写历史的事呢?公元734年,此时距神秀圆寂已经过去了28年,距惠能圆寂也已经过去了21年,这一年,神会北上到了河南的滑台大云寺,在这里他召开了一次无遮大会,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后来作为惠能的回忆录被编入到《坛经》这本书里。
没错,这个故事就是前面我们所讲的惠能得法的传奇经历。当然,神会讲的绝对没有《坛经》里记叙的那样精彩生动,但是对大家的震撼却是核弹级的。当即就有人反对:“这太离谱了,简直不可思议,再说你这样攻击、贬低神秀门下弟子,是跟你自己的生命有仇吗?”神会却大义凛然的说:“我不过是判定是非,弘扬真正的佛法,让天下人知道事实的真相,难道会惜舍自己的生命吗?”
好吧,一副正义的化身。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个正义的化身所抛出论断的可信程度。
在这个故事里,弘忍把衣钵传给惠能,并告诉惠能,这衣钵是达摩祖师留下的,作为禅宗传法的信物。之所以要传衣钵,是因为达摩刚到中国时,人们不相信他的禅法得自释迦牟尼,所以传下信物为证,并一代一代传下去。《坛经》里的原话是“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这靠谱吗?
靠谱指数:20%
理由:传下衣钵,就能使人们相信他吗?又有谁见过这衣钵?后来更有人说,这衣钵是释迦牟尼留下来的,这就更不靠谱了。释迦到达摩有一千多年啊,这袈裟和钵孟得是什么样的宝物?但是,这不正说明了佛法无边吗?所以越是这样,人们就越是相信,这正深刻的体现了佛教徒们的宗教感情,表现了他们对信仰的热切向往和不懈追求。而对于真相,他们往往是最不在乎的。
正是由于人们对于传衣钵之说深信不疑,而神秀门下弟子偏偏拿不出传法衣钵,所以神会的大胆言论很是打动了一些人的心。但是,神会其实也拿不出传法衣钵,那又如何解释呢?
我们想起了《坛经》中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惠能的生命因为衣钵之争危如悬丝,所以弘忍把衣钵传给惠能,却又特意交待惠能,这衣钵以后就不要再传下去了,“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原来如此。美丽的谎言,蹩脚的解释,但还是会有人相信。
神会还攻击神秀一派的渐修禅法违背了达摩的宗旨,而惠能的顿悟心法才是真正的禅门正宗。而事实上呢?我们知道,达摩的“理入”和“四行”,与顿悟半毛钱关系没有,他的面壁坐苦禅却是后来的惠能极力反对的。你看看,明明是革了达摩的命,却偏偏要认他为创派祖师。明明干的是革命的买卖,却要打着传承的口号。但是,禅宗要生存和发展,却只能这么干。这是争取信众。
而政府的支持更为关键。神会打倒北宗,树立惠能为禅宗六祖的努力一开始并没有收到成效,相反,由于北宗得到当时唐王朝政府的支持,神会一度受到迫害,四次被贬谪,栖栖惶惶,好不凄惨。然而,一场改变了唐王朝命运的安史之乱,也改变了神会以及南宗的命运。当时备受恩宠的北宗在战乱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寺庙残破,僧人则四处逃散。而神会却挺身而出,替郭子仪筹措军饷,立了大功,得到了新皇帝李享的信任。于是,昔日的贬谪之人成了新皇帝的座上宾,神会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于是,已经圆寂多年的惠能走上了禅宗六祖的神坛,而神会编造的故事,被后人不断的添油加醋,使其不断的更加精彩生动。这有不同版本的《坛经》为证,前面讲述的那个精彩的故事是取自宗宝本的,我们把它与时间最早的敦煌本作一下比较。
先看字数,这个故事,敦煌本只用了2300余字,而宗宝本有3800余字,足足多了1500字,多了65%。
再看内容。
1、大家一定还记得惠能第一次听到《金刚经》后,便迫不急待的要到黄梅东山寺,但是他的老母怎么办?于是有人给了他十两银子,“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但是,这一情节是敦煌本中没有的。
2、惠能作了偈后,弘忍偷偷到碓坊去看他,“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这也是敦煌本中没有的。
3、弘忍告诉惠能“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还有他的传法偈子“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以及在九江渡口送别的这一部分内容,也是敦煌本中没有的。
4、惠能在广州法性寺的风幡之辩,以及他对《涅槃经》的那段讲说,也是敦煌本中没有的。
以上这些重要的内容都是后人逐渐添加上去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惠能的这首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在敦煌本里,偈子其实有两首,分别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以及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显然后人经过了加工、改造,甚至是篡改,才形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偈子。
最后我们看看笔法。毫无疑问,宗宝本大量的使用了小说笔法。为了应对衣钵之争,你看弘忍是如何的小心再小心,初见惠能,“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后来,又偷偷的去见惠能,告诉他“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惠能作的偈引起众人的惊叹,弘忍却是“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弘忍为惠能讲授《金刚经》的时候,是半夜三更,秘密进行,“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种种怪象,总感觉有一种氛围令人窒息,疑云丛生而又悬心在挂。再比如,神秀心理活动的描写、惠能点化惠明的那段,以及渡口送别、风幡之辩等等,精彩传神、生动形象,又义理蕴含、余韵悠长,都是不可多得的佳段,千百年来屡屡被人提起,有的甚至成了阐释禅宗妙道的教学公案。
以上种种,都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是经过了数人的努力,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才有了这样的一个精彩故事。人们都喜欢精彩的故事,尤其是宗教中的人们,于是讲述这个故事最精彩生动的宗宝本便成了最流行的版本。而真相?呵呵,信仰才重要。
但是,这个故事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所蕴含的禅宗思想。《坛经》的价值更不在于它讲述的这个故事,而是它所阐明的禅学义理。它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它革命性的主张和观点,它恰当的满足了上层统治者与下层劳动者两方面的需求,在它之后,中国传统的儒学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孕育出理学和心学两大思想流派,成为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的独特风景。
下一部分,我们的讲述就要更多的着重义理方面了,这也正是《坛经》后面的主要内容,虽然这不可能有第一部分的内容精彩生动,但是对于我们全面了解惠能和他的思想是不可缺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