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历史原因
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婚姻的稳定性呢?那就是道德自律。
在群婚制和对偶婚制结束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妾是主要的婚姻状态,除非是穷人无法实现一妻多妾。那时候的妇女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是男人的私有财产,最最极端的就是王公贵族的妻妾陪葬制度。
没有官方确认的婚姻,怎么让大家承认这个女人已经是有主了呢?这就是举行婚礼。
人类社会中最原始的礼仪,也就是从这男女婚配、家庭亲情关系中产生的,它体现的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道德:由于异性相引吸而有男女相爱成为配偶,又第三者插足于一对配偶之间,就会对婚姻家庭造成伤害。西门大官人妻妾成群还要贪图金莲美色,与王婆一起设计勾搭金莲成奸,就是典型的第三者插足的案例。
人们为尽量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就发明了婚礼。首先男女相爱决定结为伴侣,就要交换信物,作为定亲之礼。结婚之际,要举行婚礼,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其隐含的作用,就是以此婚礼的举行,广泛地告诉社会上的人们:这一对男女结为夫妇了,这种关系大家都要尊重,不能有所侵犯,侵犯就是不道德的,要受到惩罚,以此来约束、稳固这种关系,但更多的是约束女人,因为男人还可以纳妾。所以西门庆、潘金莲、王婆被武松杀戮,虽然不合法,但符合社会的道德价值判断,人们为此拍手称快。
在古代,头发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部分,一个人头发的蓄养方式和造型选择都是它的主人身份的某种反映。在许多文化中,妇女的头发都被认为具有性感魅力,以致于结婚以后,头发都要被遮掩起来,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欲望,防止他人侵扰。这也可以理解为从外形上打上妇女结婚的标记,束发结簪表示已为人妇,为处女生涯的完结,为之结束,这是“结束”一词的由来。
当母系氏族伴随着战争过渡到男权社会之后,男人们就不愿意再“出嫁”到女方氏族中去了,他们就可能会用一种强迫性的手段改变原来的习俗,将准备与之结为伴侣的女子“抢”到自己的家中来。在中国北方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娶亲中的一种“抢婚”仪式:届时男方带一批小伙子到女方去抢新娘,女方则准备一批人打新郎及帮其抢亲者……这应该是对婚姻变革的一种历史记忆,成了一种别样的婚礼。
当然咯,现在的婚礼已经不具有那种原始的告示作用,但因为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重要的事,所以需要一个隆重的仪式显示其重要性,同时,仪式的庄重感能使得对婚姻的保持尊重和敬畏,对于婚姻的稳固有正面作用。但也有许多明星、土豪、官员子女的婚礼一掷千万金,追求奢华,堪比王室婚礼,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增强了底层人民的仇富心理。而偏偏这些奢华婚礼中夫妻关系十分脆弱,轰轰烈烈结婚,沸沸扬扬离婚了!
结婚登记了,受到了法律保护;婚礼举行了,受到了道德的约束,如此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