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世尊示除苦恼法,祖师释“许”“隐”有何深意?

世尊示除苦恼法,祖师释“许”“隐”有何深意?

作者: 净土僧尼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11:45 被阅读0次
文|净宗法师

“Smile冰糖”问:《观经疏》(《圣教集》第593页):“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斯乃二尊许应无异,直以隐显有殊;正由器朴之类万差,致使互为郢匠。”这里释迦牟尼佛“许”“隐”什么?文字意义上理解好像是释迦牟尼佛许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则答应众生往生,但又感觉说不过去,整部《观经》世尊都在说求生极乐之法,不是“隐”说的。该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因为《观经疏》我们还没有讲解,所以有些莲友不大容易看得懂。比如这里引用的一段文句(《圣教集》第593页),你问了两点,一个是“许应”的“许”,一个是“隐显”的“隐”。

一、释迦许说除苦恼法。

我们看书,在文字理解上可能眼界要稍微放宽一点。这里整个是讲第七华座观,第一科叫作“敕听许说”,第三科就是现在讲的“二尊许应”。“许应”的“许”,就是指第一科,经文 说,“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释迦牟尼佛许了阿难和韦提希,“许”他们什么呢?“我要为你们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这就是“许”。

第一科的经文,看《观经疏》的解释,“一、从‘佛告阿难’下至‘除苦恼法’以来,正明‘敕听许说’”。“敕听”就是“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是教敕,请他们仔细听好。“许说”,要为他们说什么?“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这就是“许”。

底下有三个细节:“一明告命二人”,是解释“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一句;“二明敕听,令之谛受,正念修行”,解释“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接下来“三明佛为说华座观法,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解释“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在释迦牟尼佛的说法次第当中,前面说了六观,第六是“宝楼观”,接下来是第七“华座观”。释迦牟尼佛心中所讲的“除苦恼法”,其实就是指“华座观”。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说“三明佛为说华座观法”,释尊想要说华座观,但还没有说,他“许说”,答应了要说的。“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你能够心住于华座,来观华座,那么一切罪苦,“除苦恼法”就能除得了。

二、弥陀应现,住立空中。

我们再看第三科的经文。“说是语时”,释迦牟尼佛这样说的时候。释尊不是许说了嘛,答应要说“除苦恼法”,要说“华座观”。正当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来得及往下说呢,那么“来应”的是谁呢?“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大师对这一段的解释,先分科,“从‘说是语时’下至‘不得为比’以来,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东域”。“娑婆化主”释迦牟尼佛,“为物故”,为了普遍救度众生,怜悯众生,所以心中就想着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本心本意,是要介绍阿弥陀佛的本愿,但这是含在释迦牟尼佛心中的,并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

可是“安乐慈尊”在这个时候,当下“知情故”,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心情,也知道娑婆世界众生的状况,所以他就显明出来,显示出来。“影临东域”,“影”,代表佛的身相,因为佛来到娑婆,就像镜子的影像一样,是“不来而来”,用这个“影”字代表自在、如幻;“东域”,相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来说,娑婆国土在东方,所以说“影临东域”。我们看法义的书,上下文结合来看就能明白

所以这里的“许”,就是释迦牟尼佛许说“除苦恼法”;“应”,是答应,“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这样,两尊佛之间就有了互动。

三、释迦许说为隐,弥陀应现为显。

这里的“隐”和“显”也有好几层含义。从“许”和“应”这两个字来说,释迦牟尼佛许说的时候是含蓄的,还隐藏在心中,并没有说出来,所以称为“许”,也就是“隐”。而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住立空中,这就是“应”,“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正应了释尊这一句话;“说是语时”,无量寿佛和观音、势至就住立空中,显现出来了,是“显”。

四、阿弥陀佛本身是众生的除苦恼法

无量寿佛显现出来是要说明什么呢?说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除苦恼法,就是阿弥陀佛本身的存在。所以,住立空中的佛,就是能够解除一切众生大苦恼,令一切众生得解脱、得成佛、得大安乐的除苦恼法,以身相来说明这个除苦恼法。所以这里的第七观,阿弥陀佛的显现,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专门就此而辨别是“得益”,所谓“得益门”。韦提希夫人是在哪里得无生法忍?众生得益又在哪里?就在“阿弥陀佛住立空中”。虽然讲十六观法,讲华座观等等这一切,但是真正除苦恼法的本身,由阿弥陀佛带领观音、势至显明出来,“我住立空中,迎接你,救度你,光明摄受你。照耀你的阿弥陀佛,就是众生的除苦恼法”,是要说明这些。

五、释迦要门为隐,弥陀弘愿为显

说的方式有隐有显。总的来讲,以释迦牟尼佛为隐,阿弥陀佛为显,这是一种说法。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是从要门导入弘愿,比如讲十六观这些都比较含蓄,这就是“隐”。那阿弥陀佛的本愿,所谓“弘愿”,它是非常明确的,“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显”。二者一对比,要门是“隐”,弘愿为“显”,要门主是释迦,弘愿主是弥陀,所以释迦就是“隐”,弥陀就是“显”。

释迦牟尼佛到最后显明本意,大师在《观经疏》最后解释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望佛本愿”是释尊心中悬望着的一个目标,虽然讲定散二善,这是隐的,心中望着阿弥陀佛本愿。所以以弥陀为显,世尊为隐。

六、释迦弥陀,互有隐显

另外一种说法,两尊也互有隐显。怎么说呢?比如释迦牟尼佛说“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这个时候,无量寿佛还没有显现出来,只有释迦佛一尊佛,那释迦佛是明显的,是“显”;阿弥陀佛还在背后,没有直接显示,是“隐”。等到阿弥陀佛跟观音、势至住立空中,放大光明,“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这个时候,唯见阿弥陀佛的佛光,释迦牟尼佛就隐没了。所以这里就是释迦“隐”,阿弥陀佛“显”。

七、华座为隐,佛身为显。

如果从法义来说,释迦牟尼佛讲的华座观,华座是佛身所坐的;阿弥陀佛显示出来直接就是佛身。二者比较起来,华座虽然是除苦恼法,但是是隐说的;佛身除苦恼法是明显的。华座为什么也是除苦恼法呢?因为华座代表了阿弥陀佛的正觉,《往生论》说“正觉华化生”。但是华座代表阿弥陀佛的正觉,毕竟不如佛本身代表阿弥陀佛的正觉为明显,是这个意思。

所以本愿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以阿弥陀佛的正觉,赌誓我们的往生。“正觉”有两种表达,一是佛本身的身相,阿弥陀佛成佛了,报身如来这种相就代表正觉。再一个是以正觉莲花来代表。以莲花来代表相对含蓄一些,所以在“华座观”当中,专门有一段经文,“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圣教集》第602页),所谓的“愿力所成”就是指第十八愿。当然,总的来讲是四十八愿,特别指第十八愿,因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前面十三定观,唯有第七观特别说到“愿力所成”。当然,观观都是愿力所成。为什么特别说在第七观?是要显明华座就是阿弥陀佛的正觉华座,所以说“正觉华化生”。我们往生极乐世界,都是从这个大宝莲花王所化生的。

相关文章

  • 世尊示除苦恼法,祖师释“许”“隐”有何深意?

    “Smile冰糖”问:《观经疏》(《圣教集》第593页):“正明‘娑婆化主为物故,住想西方;安乐慈尊知情故,则影临...

  • 达摩祖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破相论》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原文 :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译文 : 有...

  • 小故事禅意

    初示宗旨 祖师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达摩...

  • 般若经,世尊如是答

    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世尊,正信流出何法?”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正信流出得真善友。” “世尊,多闻流出何法?” 佛...

  • 品味传法偈语(2)

    莫分别 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初祖迦叶尊者传法偈 世尊的传法偈语教...

  • 《宫案》第一百零一章 暗流涌动

    许之城回到府上,竟意外地发现大理寺少卿何隐等在堂中。许之城紧走几步上前施礼:“何大人。” 何隐面无笑意:“听闻许大...

  • 南北说禅|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不问有言,不问无言 宋·释普济|编撰 【禅语公案】 世尊因有外道①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②。外道赞叹...

  • 佛教牛人录16 祖师风范(三)|祖师一二三四五

    第六章 祖师风范 三、祖师一二三四五 诗曰: 释伽生天竺,般若并浮图。 一祖重洋渡,二祖戒持住。 三祖山林隐,四祖...

  • 金刚经浅识录: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 诵经抄经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尊示除苦恼法,祖师释“许”“隐”有何深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lr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