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草有趣味】这棵植物,以一位将军的名字来命名:韩信草!
老夏以前只见过干品,实在太干瘪了,一如所有干瘪的生命千篇一律,实在缺乏想象力。今天,在福建国家森林公园的山腰里才算见到正在开花的它!
开紫色花朵的植物,老夏进入林区我就开始注意,这时季节的福建山林正盛开三种紫色花朵的植物:山脚下草地边缘成片的紫色,一定是紫云英;顺着山沟往上走,零零星星的,应该是堇菜属的花朵;上到半山腰(抱歉今天没记录海拔高度,但是好像与资料中关于韩信草生长在水田边等生境描述有些不同,下回老夏下回得继续观察),就是这种韩信草了,它的花朵在唇形科里堪称很性感了,叶子像毛薄荷。

那么,它怎么与能征善战的韩信扯上关系呢?
故事原来是这样的……
传说韩信在集市卖鱼时,被几个无赖毒打一顿,卧床不起……邻居大妈见症就从田里弄来一种草药给其煎汤疗伤,没过几天,他的伤就好了起来。
后来,韩信入伍从军,官至将军。当时,战斗激烈,伤员很多,他就派人到田野采集邻居大妈给他治伤的那种草药,用大锅熬汤让伤兵服用,结果,伤者很快痊愈。因此,后来将这种草命名“韩信草”。
这个故事,从韩信草的功能性来说,的确听上去逻辑上是没毛病的,历史反正无法考证了。《岭南草药》载:“味辛,性平,治跌打伤,祛风,壮筋骨,治蚊伤,散血消肿……”
由此看来,在冷兵器时代,这种植物作为随军的防御蚊虫伤害甚至刀伤药,的确是可行的。
它与老夏曾经科普过的另外一味同样以人名命名,也曾经被广泛用于随军刀枪药的“刘寄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贵阳民间药草》记载:“(韩信草)全草入药,苦、寒、无毒,有平肝消热之功”。《湖南药物志》里也说它:“清火解毒”;《南宁市药物志》里说它:“消肿止痛,祛风散瘀;治跌打,蛇伤,疮疡。”
祖国的中药学与现代医药拿小老鼠来验证不同,上述各地方药物记录里的功效,基本都是人们使用多年后归纳出来的。今天,我们再总结下韩信草,味苦、性寒、无毒,其功效应该不外乎①清热解毒;②活血止痛;③凉血止血消肿。
不过,韩信草在不同地方还有一些别的名字,比如在福建福安民间有称“金耳挖”,大概那单个的花朵有点像个“挖耳朵”的东西;福建南靖那边,据说又称它为“天田盏”;还有些地方,叫它“金茶匙”,“牙刷草”,都是以其形来联想命名,的确有趣!

中国人自古对自然的认知经验,果然与西方不同。
西方人总是把东西分门别类,最后很鲜活的东西被很认真地弄成了很枯燥的专业标本,变成了死学名,中国人却恰恰更多把鲜活的东西弄成与生活相应相形的有趣的东西。所以前者成了科学家,后者成了应用家和哲学家!
——老夏自然生活研究院2019.3.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