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一个持续奋斗者,其升级之路不是可以轻易复制的。言下之意,他之所以能成为半个圣人,占大头的原因不在其具体事件与做事原则,而是其家族、家庭、个人具备的特质,也许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或者是在求学路途中树立的伟大抱负。
曾国藩的切身经历展开到每一具体件事都很平凡、很真实,也许有些人还会觉得仿佛也在自己身边发生过。他有很多优秀的习惯,包括每天写日志记录事件与经济数据,每天反思个人的得失,对环境与具体事件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了自身完整的认知体系,在关键时刻勇于突破边界,时刻保持着崇高的信仰与追求。我一直好奇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动力支撑着一个人不怕苦、不怕嘲笑、不怕风险,勇往无前的向前冲?以及他为何对理学会充满了兴趣?也许这又是一个心理学话题了。
很多人和文章认为,伟人和圣人从小就树立了伟大的抱负,例如拯救民族,振兴家族,或攻克农业、工业、医学等某一领域的重大难题。本人不敢苟同,一个儿童极大概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民族、家族、工商业文明,即使是天天叫的很响的口号,没有切身的认知,也无法真正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与抱负。很多年了,一直有个问号,应该很多人也有同样问号,刘邦、朱元璋这样的领导者,自幼更是没读过书,没人教诲,能吃饱饭不被杀就已经不错了,可以说在教育、经济、人脉资源都非常薄弱的环境下,到底为什么可以战胜资源充沛的豪强?
这背后一定有一些更为重要的因素,未被当时的世人,甚至当事的世人所参透。我也曾经做过不怕苦累嘲笑而做事,浅尝辄止,但长期坚持,甚至坚持一辈子,就没有了圣人的毅力与恒久。观察我身边接触的榜样人物,他们的良好习惯、认知、原则与追求等,很多特质让我望其项背。如果按照一个金字塔结构来分析,很多优良习惯与原则的金字塔上层,应该有更正确的价值观和一些原则作为引领,在我目前读到的文章里暂未看到详细的分析与阐述。这可能也是近些年《原则》和《苏世民》一类数据所正在总结和探索的内容。
有句古话“人各有志”,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圣人,世界上同样需要众多的凡夫俗子。换个角度看,圣人的学说不是一定要用在建功立业或者成学著书。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圈子里,面对自身浮躁的心态,圣人的心路历程依旧是指路的灯塔。尚未摆脱低级趣味,尚且对琐事斤斤计较的话,何尝不尝试让自己煮逐渐有个更高更远的视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