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第三十八章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已经很清楚地解释了社会在从“公天下”到“私天下”的蜕变过程中人们的逐步堕落。由于人们普遍对纯朴自然的“道”的轻视和不解,而后才需要强调人内在的“德”;随着内在德性的削弱,才提倡保留起码的怜悯心、同情心和推己及人的“仁”;随着总体的道德原则——“仁”的沦丧,才需要强调部分的道德原则和合宜、适宜的行为——“义”;随着义行的渐行渐远,则只有依靠外在的秩序、规范——“礼”,来约束人的行为,并维系社会,包括使财产与权力的分配秩序化。当内在的信念、信仰、自觉、自愿、自律、自我命令等品质一旦变为要依靠外在的习惯、规范、法律来约束时,正是倍感沮丧的时刻。
同时,我们依然要相信,而且要坚定的相信:这种暂时的情形是“螺旋形上升和波浪形前进”的固然表现。因为,事物的发展是艰难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处理、反思和放下它,时刻钉住自己的战位,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师古而不泥古,与时偕行,自我批判,自我完善。我们只有深入掌握了祖先文化的精髓,两手抓、两手硬才能在不断迭代的时代浪潮中搏击,始终立于不倒之地。
注:有所借鉴,如有雷同,实属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