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小学快毕业了,从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一直到现在,从来没给我看过。小时候宠得有些过了,长大了我很少能拗得过她。好在她偶尔还给妈妈看看,写作文也算有一点天赋,编的故事也能得个不差的分数。既然成绩也还过得去,索性我也就随了她的意。昨天接她放学,偶然间谈到作文的话题,有了如下这段对话。
我:你感觉写作文难吗?
女儿:还好吧。
我:你写作文列提纲吗?
女儿:我不喜欢列提纲,但老师要求我们列。提纲太粗了等于没列,太细了每部分都写完,文章详略又不得当了。老师不要求,我就直接写,这样反而感觉更顺。也有时候写完了再补。
我:那你不列提纲的时候,是先构思整体,还是直接入手写局部呢?
女儿:确定好想写什么以后,用合适的开头导入正题,直接就可以写了啊,写完主体再抒发一下感情就完了。
我:那你写主体的时候,怎么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呢?
女儿:谁有那么笨啊!比如写包饺子,肯定是先准备东西,再按照步骤开始包,最后包好了啊。
我:那包饺子的过程,你有没有提前想过,算不算打了腹稿呢?
女儿:你们大人真是的,你说是就算是吧!这么简单的事儿想这么复杂!
看得出女儿的不耐。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学时的事,虽然每次老师都要求列提纲,但我几乎没按要求做过。直到上大学,开始写论文才真正学着列提纲。看来不怪女儿,是我的基因太强大。既然我和孩子写作文都不喜欢列提纲,我想有必要反思一下列提纲这件事。
01 培养孩子正常的逻辑,比培养列提纲的习惯更重要
有人认为,如果不列提纲,孩子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有的孩子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但列了提纲,真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对一部分孩子可能有效,对总跑题的孩子效果却并不见得多好。如果孩子写作文总是跑题,那一定是逻辑有问题。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一般规律,也就是想一件事、做一件事或者说一件事的顺序。如果平时做事想事都与别人的套路不太一样,写文章当然就会跑题。想的时候已经开始跑了,写的时候怎么能不跑呢。
除了极少数天才,大多数孩子思维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女儿刚读一年级时,妈妈就每天和她一起写日记,然后再互相讲评。一直坚持到后来她作文写得可以了,作业也多,妈妈才不再坚持了。现在看来,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是很有好处的。哪怕孩子开始只能写几行字,或者是一堆流水账。
写日记只是一种方法,家长平时还要培养孩子思考和表达的逻辑顺序。比如,能不能按照时间先后表述一件事,能不能按照一定顺序(上下、左右、远近)描述一个景物,等等。孩子合情合理的思维和行为章法,就是好的逻辑。有了好的逻辑,说话做事就不会太出圈儿,写东西也就不会跑题了,还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如果逻辑思维与众不同,即使列了提纲,也是与众不同的提纲。这或许是部分天才追求的境界,但大部分孩子不需要这样的标新立异。
02 学会打腹稿比列提纲更能让孩子感受写作对象的意象
说意象,太专业。我自己也搞不太懂到底什么是意象,但我知道别的词无法代替它在这里的意义。比如,要描写一个人,在写之前你会观察他。在观察的基础上,你会想象一个他。其实,动笔写的时候,你写的不是真正的他,而是那个你想象的他。这里“想象的他”应该就是他这个人的意象在你眼中的具体化。可以说,文章写得好不好,对写作意象的把握尤为关键。
意象很难把握,但不是没有。意象讲究的是整体感受,不能管中窥豹。而列提纲,往往会把尚未整体化的意象打散,导致最后形成的文章过于机械,没有灵魂。这跟画画是一样的道理,画竹子之前为什么要做到“胸有成竹”,其实就是在心里打好腹稿,建立意象。这个意象一定是“成竹”,不能是竹叶也不能是竹枝。所以,文章的意象往往就是一种感觉,打腹稿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写作意象持续加工的过程。
这方面不能强求孩子,很多成年人也做不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但我们要把孩子往这个方向培养,不能起反作用,让条条框框限制了孩子的想象。
03 提纲应是观点符合逻辑的组合,最后的提纲多是改出来的
成年人写作,即便动笔前“心中有数”,往往也会反复修改。与最初提纲相比,最后成文的提纲很多时候会面目全非。我写这篇文章时,也同样列了提纲。但在写的过程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反复改过,如今大家看到的就不是我最初所列的样子。如果有时间继续琢磨,可能还会再变。为什么会这样呢?
提纲不是随便列出来的,而应该是文章核心的观点。作者将不同的观点,按照表达逻辑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如果观点相对成熟,提纲所需要的修改可能会少一些。但很多时候,观点往往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思想的火花也是不断迸发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提纲更像是成文后提炼出来的。
学生写作文,受时间限制很难有大幅度修改的机会。尤其在考试的时候,很难有机会列出一步到位的提纲,也很难有机会去反复修改提纲。所以,对于孩子不喜欢列提纲的情况,家长们大可不必太纠结,适当引导就好。但打腹稿,恰恰需要足够的重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