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 感
最近在美国学习生活,发现有几个改变。
第一,我每天喝三杯咖啡,还能倒头就睡,而在国内,我的睡眠很少,确切的说,睡不着。
第二,穿衣服怎么舒服怎么来,高跟鞋突然就穿不了。心里想的是,反生谁都不认识我。
第三,社交生活变得极其简单,身边的事情、物品,也简单了很多。原来极简主义也是一种享受。
在这里认识的华人不多,其中也有在美国生活超过了20年的,但就社会圈而言也比较简单。
这里的朋友开玩笑说,在这里呆的久了,简单惯了,回去了就是傻瓜。
为了不“变傻”,我除了学英语,天天还坚持做烧脑的、有挑战的中文阅读;
而不仅仅是把时间花费在语言,或者专业提升方面的英语材料上;
也许英语还太烂,英语资料还没有办法让我深度思考,目前还只能停留是信息和知识层面的获取上。
思 . 行
忙忙碌碌,一天到晚蹬着高跟鞋到处跑的人,怎么突然就“安静”了?
因为周边的环境变了,突然想到,我们是谁,其实是由周边的社会网络定义的,没有了各种角色的定义,我们会是谁呢?
因为周边的社会网络,我们处于各个节点总,我们与网络之间各个节点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我们忙碌于各种事情中。
而我们如何行动,包括如何穿衣,都是因为周边的环境,这里既有自然环境,更多的是社会环境。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他人就是地狱”,意思是:他人的存在是对你的巨大约束。
因为生活在有其他人的地方,我们就有意无意地签订了很多契约和合同,而在这里,暂时还没有形成太多的契约。
反过来,没有锲约,也就意味着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或者与社会网络联系不多。
而没有了链接,很多事情就没有我们平时追求的意义,而意义是我们平时做事、行动的内在动力。
个体为什么要建立各种网络关系,形成群体呢?
在《群体智能》这本书里写到:
水分子汇聚以后形成波浪,而波浪是水分子里没有的——解析任何一个水分子只能得到氢和氧两种元素,不能解析出波浪构成的要素。
水分子汇聚以后,形成波浪,产生了更大的能量。
吴伯凡老师的“意义炼金术”中解释到:
群体?可以看成超级个体,它连 接的个体数量越大,它的能量/智能就越大。
如果我们把形成的大的、复杂的超级个体,看做是一个网络,那么个体就是网络的终端。
意义约定和共识网络是对个体的赋能,网络越大,给个体的赋能可能性就越大。
吴劳动说:意义网络是一个给个体赋能的系统,赋能的过程是“意义炼金术”。

由此,看来,
人需要独处,需要静思,需要勤学苦练,而能力的发挥,价值的实现,则需要进入社会网络。
同时,我也明白了吴老师的一句话:船是大海造的。
作为个体,我们不能完全与世隔绝,不能消极避世,即便是为了勤学苦练,提升能力,但背后一定要有入世,加入社会网络、实现价值的动机,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纯粹的读书行为;
知道为何而学,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实现什么目标的学习,才可能学有所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