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刚结束俩双胞胎儿子幼升小战役后她就从家长帮群里退了,说不能天天看,看着受不了,一些家长天天散播焦虑。
我的这个朋友和我差不多,也是佛系养娃派的,比如说“更长远地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品质,性格,学习兴趣比成绩更重要“这些观点上我俩非常一致。她说忽然觉得还是有知音的,她跟身边大多数朋友在教育话题上聊不下去,他们都全身心投入在“鸡”娃大业上,她总是觉得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只要一深聊教育,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两个月前我参加了一个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2800三个全天的课程,不算便宜,但我自己觉得很值,发了朋友圈,好多父母看到来问,但大多不是嫌贵,就是没时间。好吧,我当时就跟老公感慨,现在父母给孩子报个班,一次课几百大洋的眼皮都不眨下,周末两天全耗在陪读上也无怨无悔。可是但凡自己花钱花时间学习,就太难了。殊不知,父母自己学习了,提升了,比逼着孩子去学那些他未必喜欢的课,其实有价值的多。
我特别认可美国《双向养育》里说的”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点在大Judy身上就一再被印证。我的性子比较急,以前甚至算挺暴躁的,也经常会控制不住吼娃Judy原本是个天性比我柔软很多的孩子,但是刚上小学那会,我忽然发现,她也越来越喜欢哇哇大叫,骂过惩罚过,都不见任何好转。直到我参加了P.E.T.工作坊,又买了像《正面管教》,《非暴力沟通》,《双向养育》等这些家庭教育的书籍进行学习,我慢慢地改善了我和Judy之间的沟通方式,也通过设置情绪角等办法努力控制情绪,孩子的哇哇大叫现象就好了很多。最有意思的是,当我开始用平等商量的方式跟她对话,比如我会说“我有个建议,你听听看,不一定非要按这个来”,这样几次后,忽然有一天,在送她上学的路上,Judy对我说“妈妈,我有个想法,你听听看”,我当时很震惊也很欣喜,我并没有刻意要求孩子按照我的说话方式来,但她其实潜移默化就模仿习得了,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啊。
所以,当我们拼命想着怎么可以改变孩子时,殊不知钥匙其实一直在自己的身上,改变了自己,往往孩子就改变了。
我和朋友说,我觉得其实你周围那些全身心付出给孩子,投入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其实是一种逃避和退缩。朋友挺意外听到这样的说法。
我跟她说,不是吗,改变自己是不是更难啊,如果现在只有年薪十万,努力几年去实现年薪百万,大多数人都会不战而退,觉得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把这种希望和斗志全部投入在孩子身上,鸡名校,鸡北清,不觉得把这样的压力转给年幼的孩子,他们很可怜吗?这不是懦弱的行为吗?
听说过这样一个牛娃的妈妈,我觉得那是真的牛,她在让孩子学任何兴趣课之前,先自己学一遍,学的很好了,再去陪伴孩子学,孩子就真的成了牛娃。试问,有多少妈妈可以做到。
先不说学什么,父母如果自己特别上进,特别正能量,我相信,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如果你自己都对生活没有激情,没有斗志,了无生趣,整天只会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他会有激情有斗志吗?会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吗?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终归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去向上生长,去绽放!不只是年少的孩子,你也是,切记!
作者简介:游学妈妈晓芮,七岁女孩的妈妈,坐标魔都。曾任旅游互联网公司高管,资深东南亚旅行达人,一年一半时间泡在东南亚,被称为“东南亚女王”。从女儿中班开始,每年寒暑假带她在泰国国际学校游学,考察了泰国上百所国际学校,提出“分开旅行,共同成长”的理念深得年轻父母认同,是“会旅游的人里最懂教育,懂教育的人里最会旅游的妈妈”。个人公众号:游学妈妈(ID:dongnanyaqueee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