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记录生活,用手机记录孩子的每一个点滴成长。可我们的手机里,可曾有过父母的身影?一个个镜头,除了孩子之外,也许有某一个美景或某一个瞬间的触动。
翻查所有的手机相册,我们的父母好像从没出现过,可见,生活中,父母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与抛于脑后的一个。
一个小短视频,温暖了无数人,当然,我同样被这一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所感动,一份只想母亲开怀的纯粹而倍感羞愧。
忍不住自问:一路走来,可曾为家中的老母亲做过让她开心的事?可曾认真聆听她的需求?每一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可曾注意到,她渴望的眼神?

1.我是女儿
上次回家,发现妈妈增添了很多白头发之外,身体明显要比上半年圆润。这是以肉眼能看得见的变化。
听二弟说:妈妈常说心悸、头晕、反胃。去医院做了一次详细的检查后,检查结果有点出乎意料:高血压和脑委缩。
医生很惊讶的说:以病人目前的状况,排队客观原因,会出现脑委缩现象,是不是平时看电视时间过长?缺乏基本的脑活动量?
确实,妈妈目前的生活状态基本是与电视为伴。除了日常做一下饭之外,剩余时间好像没有别的娱乐。
她常常说睡不着,这几年,几乎是看电视到零晨一两点才睡。其实,她并不是爱看电视才看电视,而是因为寂寞!
电视只是排队寂寞的道具而已。面对四面墙,除了电视机的声音外,也许还夹杂着一两声蚊子的“嗡”“嗡”声,这就是妈妈的日常。
最后,医生建议:高血压要少吃甜类食品,特别是糖制品;他还强调,减轻脑委缩后遗症的最好是:饮食规律、按时作息,多出去走走,跳跳广场舞之类的
可能感于医生的建议,再看见妈妈吃糖时,妹妹有点紧张,并对妈妈说:医生都让你少吃糖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呢?
妈妈把头扭开,并不搭理妹妹。
过后我和她聊天:“妈妈是不是很喜欢吃糖?”妈妈说:“有谁不喜欢吃糖呢?”
对啊,在哪个糖是罕见物的年代,又怎能轻易吃到糖呢?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小孩吧,一个物质、情感不曾被满足的内在小孩子。
而妈妈,在哪个温饱不继的年代,她小小的心愿也许就是一颗糖。孩子小的时候,把来之不易的那点糖留给孩子吃。
如今,孩子已成家,不再有金钱压力,终于盼来一份安稳的生活,为什么不能满足一下内在的小孩呢?
为什么都被限制,又有何乐趣可言。
我对妈妈说:怎么可以少得了糖呢!这么好吃的小宝贝,不吃多可惜呀!但是,我们可以少吃一点或偶尔吃一两颗,相信是没问题的。
妈妈笑着说:就是,我有分寸的,谁没事会经常买糖吃?有人办事或吃酒席才会吃一两颗。
看着她因一颗糖,时而像一个孩子,时而像一位智者,又怎忍心去过多的干扰她呢?
也许因陪伴妈妈的时间太少,总会不自觉的想多让让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她多一点,看着她笑也是好的。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可我却未能做到!
2.我是妈妈
昨晚,小闺女问了一个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妈妈,我长大的时候,你会不会长老?当时正在看书,就随便敷衍她:会啊,妈妈老了,就不能陪着宝宝。
无心的一句话,戳中了宝宝的痛点,瞬间眼泪像线珠子一样往下掉,边哭边说:我不要妈妈变老,我不喜欢妈妈变老。
好一通哄,最后还哽咽着说:妈妈,你可不可以不要变老啊?
那一刹那,我好像感受到宝宝的情绪波动,一种深深的无助、不安,好像只要妈妈点头,一切都会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
可是,我的孩子呀,生、老、病、死,自然定律,人的力量或个人的意愿在自然面前是多么的薄弱与不堪一击。
这话题对你来说,过早也过于沉重。但仍感谢你,让我们有了第一次直面这个问题的体验,虽伤感,但更多的是感动。
感动你的细腻;感动你的需要;更是感动你纯粹的爱。好宝宝,我们暂时还不适合探讨,还是看看绘本吧,在绘本的世界里,怎么造梦都可以。
很喜欢陈铭在节目中说的一段话: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Ta一方花园,给Ta养料和空间。
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看着这懵懂的孩子,是那么的需要要父母陪伴;而我们的父母呢?他们是不是也同样地渴望着子女的陪伴?
在无数个与电视为伴的日子里,是不是曾无数次拿起电话,最终忍住思念,电话一次也没拨通!
可怜天下父母心,爱从不迟到,也从不缺席。爱父母、爱家,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