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婚姻育儿想法
读书笔记:《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2019.2.1

读书笔记:《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2019.2.1

作者: 佑妈三火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6:22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2019.2.14

这是我2019年30—50本专业书籍之14。

今天情人节。祝大家节日快乐!

                    01

书籍名称:《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作者:迈克尔·尼克尔斯,西恩·戴维斯。

翻译: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方晓义教授在我们学校渡过了他的中学时代。阅读校友翻译的书籍,与有荣焉!)

出版信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2

如果我们身边的谁抑郁症、强迫症、或者精神分裂了……

元芳,你怎么看?

哎,平时多阳光的一孩子啊!见到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好,小嘴甜得跟蜜糖似的。他怎么可能抑郁呢?

您扯远啦。他还真就抑郁症,医院确诊了。真的呀?怎么回事儿?这怎么办呢?

这个嘛,不同流派的心理治疗师可能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也不解释原因,只给出解决方案),进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03 鲍恩的家庭系统治疗

鲍恩研究的是“跨代家庭治疗”。也就是说,他研究有孩子的家庭。

他认为:

1.人们的关系是被两种相互平衡的生命力量所驱动的:个性与归属。

人们出生以来就开始了自我分化,并逐步成长为有独立人格的自己。

2.在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存在着许多连结,许多“三角关系”。

焦虑的父母有可能与孩子过度亲密地连结在一起。这不仅阻断了夫妻正常情感沟通,也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自我分化。

和孩子过于亲密的父母,通常与配偶的关系比较疏离。

3.自我分化反映的是一种思考和反省的能力,而不是自动地对情绪压力做出的反应(想一想那些一点就爆的情绪化人物吧)。

它是一种即使在面对焦虑的时候,也能够灵活、明智地做出行为的能力。

自我分化好的人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不易被情绪带走。

4.未分化的人很容易变得情绪化。

他们受控于周围人的反应,并且情绪反应过度。无论是同意还是反对,他们的反应都很激烈。

5.情绪纠结是建立在原生家庭焦虑依恋的基础之上。

它可能以依恋或疏离两种形式体现。

过度依赖和情绪隔离的人,都会对压力有情绪化的反应。

6.对父母未解决的情感反应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未完成事件。

如果与父母在一起时,我们未能成功完成自我分化,那么即使我们长大成人离开了家庭,也无法摆脱父母的控制,成为独立的真正长大的成年人。

治疗师需要:

1.在家庭三角关系中保持中立;

2.工作重点:去“三角化”和促进个体自我分化。

        04 精神分析取向家庭治疗

精神分析流派的祖宗是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流派致力于分析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1.他们认为人性深处存在两种驱动力:性和攻击。

2.自我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与悦纳。

如果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欣赏,孩子就会内化这些认可和接纳,从而形成自信的人格。

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回应,甚至是拒绝的,那么我们对欣赏的渴望就会停留在最初的状态,等到成人时,我们会压抑被关注的欲望,直到遇见愿意接受我们的人,肆意爆发。

3.不幸的孩子会因此缺乏安全感,穷其一生,渴望被关注。这就是自恋的根源。

4.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情绪分离和投射、投射认同。

1)我们将父母身上的负面情绪分离出去,以保留“好爸爸”、“好妈妈”的内在印象。

2)这些被分离出去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等等,通过内在投射,被我们强行压制在自己的无意识中。

当遭遇到相关的人(如配偶)和事情(如夫妻因琐事发生争执)时,负面情绪就被投射到了对方身上,对方就成为了我们心目中拥有这些标签的“坏人”。

3)被投射的人会感受到来自投射方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他们有可能会选择我们投射的方式行事形式,真正变成了我们以为的那种人。这就是投射认同。

这时,我们会说:他们真的“好坏”。

4)我们常常会误以为自己不能处理好与伴侣的情绪关系。

但真正的实质可能是:我们不能处理好的,是我们与自己从父母那里分离而来,进而强行压抑,并投射到伴侣身上的,负面情绪之间的关系。

5)所以从内心无意识层面来说,我们可能并不希望伴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

因为一旦那样,我们将发现让人更加难以接受的事实:那些负面情绪原来是我们自己的。

5.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的目标是人格的转变,即将家庭成员从他们以前各自家庭中无意识冲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样他们才能够以健康的个体身份彼此互动。

6.精神分析治疗师通过4种渠道来组织他们的探索工作:

1)来自原生家庭的内在体验

2)这种体验的历史

3)家庭成员如何触发这种体验

4)会谈情境以及治疗师的帮助对家庭成员的改变有何作用?

            05 认知行为家庭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

1.情绪和行为受到特定认知(包括:概念、归因、希望等)的调节;

2.行为由结果维持。

使行为增加的结果是强化物,使行为减少的结果则是惩罚。

3.认知方法的核心原则:

我们对其他人行为的解释,影响我们对他们的反应。

最有问题的自动化思维是随意推理、扭曲的结论。

它们来自个人的图式或核心理念。

这些看法是隐藏的、无意识的,它们有力的影响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感知和反应。

4.不良家庭中往往倾向于使用“厌恶控制”,缺乏积极行为的强化。

5.典型的认知扭曲,包括:武断推论、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放大和缩小、个人化、非黑即白,等等。

这些认知通过扭曲家庭成员对彼此的反应,从而严重损害了家庭关系。

6.认知重构有助于改变行为。而改变后的行为又可以得到强化。

认知行为治疗师可以通过明确行为目标,学习实现这些目标的理论技术和促进这一过程的社会性强化,来解决目标家庭的问题。

对父母进行行为训练的时候,可以选择行为塑造、代币制、行为契约、行为管理和计时隔离政策。

行为塑造:强化小步骤的改变;

代币制:使用积分奖励儿童的良好行为;

行为契约:当儿童作出行为改变时,家长也要做出相关改变的协议;

行为管理:根据儿童的行为给予和拿走奖励;

计时隔离:一种惩罚,孩子被要求坐在角落里或被送回自己的房间。

                        总结

人们是他们所处环境的产物。

家庭尤其是核心家庭,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们首先是自己原生家庭的产物。父母与儿童时期的我们的依恋关系决定了成人后我们与配偶相处的模式。

不管我们是否认同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模式,进入婚姻家庭关系后,我们往往会选择自己最习惯的(却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与伴侣进行交流沟通。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命发展周期”。在这些周期的更替阶段,我们必须和家人一起调整以适应父母的老去、自己的成长、孩子的长大。

所以保持开放、灵活的心态面对这一切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家庭变得更加的具有弹性和包容性,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关键。

办法总比困难多。

希望我们能够在家庭治疗专家的指导之下,在实际行动中改变我们和家人相处的模式,从而拥有更加幸福的家庭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2019.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ne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