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秦楼望巧,吴机回锦,歌舞为谁。” ——(宋末)刘辰翁
主线:“用什么方法,解决谁的,什么问题”,其中三个关键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谁的”以及“什么问题”。
利益相关者,不只用户
产品经理的段位高低,很多时候取决于能看到和平衡利益相关者有多少,对他们的了解有多深
比如在电商领域中,我们要关注作为产品上游的供应商、仓储、物流等等。比如,在医疗行业中,可能有患者、医生、医院、药企甚至一些学会和机构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利益相关者。
除此之外,当评估整个产品的效率和盈利能力时,我们还要学会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从投资者角度所关注的具体指标去看产品、服务,是一个产品经理有没有完成进阶的标志。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投资者关注的或许不仅仅是财务指标,还有整个产品的健康程度和存续指标。
比如一款工具的日启、日活、留存、传播,或者社区型产品的用户数量,用户之间的关系数量等。
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些容易被漏掉的利益相关者之外,产品经理最需要关注的依然是用户本身。
我们经常提到产品经理的“共情能力”,其实指的是对用户立场和偏好的深刻理解,理解他们的关注点,并把它们变成指标。
这个过程有一些工具,比如做用户角色分析(也就是我们会提到的 persona)、关键人物地图等等,它们是做用户研究的一些基本功。这些对角色的理解除了对单一功能点的分析很有价值之外,也对我们后面会提到的,合理排定需求优先级有决定性的影响。
To B 和 To C 的不同决策方式
你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再做一个医院的管理系统(HIS 系统),这个系统提供更加先进和优雅的人机交互界面,可以击败现有市场上的其他产品吗?
如果做的管理系统不是为医院服务,而是诊所呢?
这两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像,但答案或许是不同的。
在医院中,负责采购系统的人可能并不真正使用这些系统,他们会更在意系统是否安全,是否稳定,系统服务商的口碑好不好,甚至是价格合不合适;
而小诊所里,做采购决策的人可能就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对他来说,系统的易用性可能就会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上下游特点与平台价值
对于市场容量比较大的 B 端客户,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市场容量比较小的 B 端客户也是不同的。
这里的市场容量指的不是财务市场的大小,而是玩家数量的多寡。
通常 B2B 平台型的产品会偏向于认为市场容量越大、越散,玩家越多,平台越有价值。
这个结论背后逻辑是,当交易其中一方相对集中时,通常意味着该方在交易中掌握更大的议价权,任何一方的相对集中都会导致中间平台退化为其代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