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法独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独自成为最理想的孤岛。”
朋友安利的这本《岛上书店》,今天花了三个多小时一口气读完,感觉像吃了一整瓶十全大补丸,可以向苍天再借个五百年!
这本被标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比艰难的一年,将人生变的美好而辽阔”的超级治愈心灵的畅销书,合上书的那刻才发现留在脑海里的词句并不深刻。在作者列出的那么多本经典中,我读过的也是寥寥无几。
“书界很大,我们很小。”本来我的初衷是想写灵魂的契合度,这个有点高度又可以作为遇见的最佳借口的,但是,昨晚和室友谈到了学习,我觉得,学习或许是更好的目的。
身边有很多爱学习的朋友。我专业里有一位来自安徽亳州的学霸,不管在多么嘈杂的环境中,他都可以戴着耳机学习,考了计算机四级的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还考了法语四级;还有一个来自浙江绍兴的朋友,大一下考六级655,第一次考雅思7.5(他说他没发挥好),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国际大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代表……
想想自己,emmm……难怪室友会用一句东北腔说:你怎么这么完蛋?!

再来说说这本书,书中被标注最多的是这段话:
“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
我现在最喜欢的路,是这个样子的。我现在最喜欢的人,是自己这个样子的。在群体中生活,面对着不同的个体,感叹着彼此的不同,融合着彼此的不同,坚持着彼此的不同。
“为什么一本书会跟别的书不一样呢?他们是不一样的。A.J总结道,因为他们的确不一样,我们得多看看书的内容。我们得去相信。我们时常接受失望,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得重振旗鼓。”去看不同书的同时,也去看不同的人。
“依我看人到中年变得更多愁善感了。不过我觉得我后来的反映也说明了读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记住,玛雅:我们在二十岁有的共鸣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
我们没有生活在孤岛,但可能比孤岛的人们,更需要温暖的能量。
To a conclusion:
读书是与另一个自己相遇的过程,转角,遇见相似的灵魂。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了。”
以下为《岛上书店》老板的书单
1、《待宰的羔羊》(Lamb to the Slaughter)
2、《像里兹饭店那样大的钻石》(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
3、《咆哮营的幸运儿》(The Luck of Roaring Camp)
4、《世界的感觉》 (What Feels Like the World)
5、《好人难寻》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6、《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ry)
7、《穿夏裙的女孩》(The Girls in Their Summer Dresses)
8、《与父亲的对话》(A Conversation with My Father)
9、《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A Perfect Day for Bananafish)
10、《泄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
11、《铁头》(Ironhead)
12、《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13、《书店老板》(The Bookseller)
最后,晚安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