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天里行走,我不禁想到《春晓》,想到文学,想到做人……
什么叫做文学?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可遵循?现实中,人们的看法因为与各自的修养、阅历等存在差异性,大家的看法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必须要文采飞扬,辞藻华丽,富有艺术性;有的认为,文学贵在行文简洁,言之有物,感情真挚,具有思想性;还有人认为,文学就应该要文采好,思想好,立意高,只要说到读者的心里去就是好,等等。总归,大家心中都是有一杆秤的,只要读者喜爱就好!

“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我们无须强求统一标准的,只要我们能从中感悟到美,获得鼓舞,汲取前行的力量,就比什么都好,不要为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去耗费心血,愁肠百转。
下面,我很想结合自身感受,来谈谈自己对文学语言的个人看法。
早上,上班,走在路上,看着满眼的明媚春光,不禁思绪起伏,万般情绪涌向心头,就特别想借用一首诗歌来表达对春的赞美之情。我的大脑在飞快地搜索不停,很快,定格在《春晓》这首诗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刹那间,眼前似乎闪现一幅描摹初春景致的水墨丹青,随着“画面”的徐徐打开,感到浑身充满力量,愈发敬佩诗人的文学造诣和人文情怀。

一直以来,我对文学语言有着自己的观点,就是词语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就像穿衣服一样,只要搭配协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风度气质,就是好的。文学语言只要自然清新,去除迂腐和学究之气,就是好的。为文造句,就像通常说话做事,千万不能给人以造作之嫌。但相比较而言,我偏向于喜欢质朴而又有生命力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很接地气,带着露珠,裹挟的泥土的芬芳,越体会越感到余味隽永。
这就是描写春天的诗歌那么多,为什么人们却偏偏记住,并对《春晓》这首诗可以脱口而出的。除《春晓》,我还可以举出两个例证的。

比如,关于游子思乡的诗歌,在我国也是多得很,可我们大家又能记住多少首呢?据我的了解,只要谈到思乡,我们不自而然就会吟诵起《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实,单看字面,完全是大白话,妇孺皆知,哪怕你没有读过书,都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也会记在心头,说在口中。
还有表达游子离开家乡几十年,等年老了,叶落归根之时,回到家乡,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自己和家乡的亲人都在发生着变化,百感交集,喜中饱含感伤。这种境遇该用哪首诗来表达呢?我不自而然地想到《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多么朴实的文字,多么深沉的感情,读者,想着,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感伤不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话或者写文章,就是在对他人进行宣传,让对方听懂,并发自内心接受,就善莫大焉,何必非要罗列华丽的辞藻呢?我们要学会使用大家都熟悉的明白晓畅的语言,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引起内心的共鸣,这比什么都好。
总归,只要心中有"真、善、美",我们的说话做事写文章应该都能让人信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