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在试验中,他让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为3个阶段:
在第1个阶段,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都无奖励;
第2个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A组的被试者在解答一个难题成功后能够获得1美元的奖励,而B组的规则还是和第一阶段一样;
第3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但是测验并没有停止,以在休息时他们是否去解题,作为是否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经过试验,德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A组的被试者在第2阶段做得确实很卖力,而在第3阶段其继续解答题目的人就很少了,说明他们的兴趣和努力程度正在减弱。
而B组的被试者则有很多人在休息的时间也在继续解题,说明其兴趣与努力程度正在增强。
这个结果表明,当一个人在从事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时,如果你提供了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例如,你的授课内容对学员来说很有吸引力,同时学员也很积极地参与,态度也不错,这时候你作为老师说:“如果各位表现好,我会给相应的小组加分,得分最多的小组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品。”

这就可能让学员只是为了分数和奖品,而配合老师做互动和回答问题,如果没有分数和奖品他们的积极性反而就下降了。
这说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带给他的内在吸引力。
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外在刺激和内在刺激同时指向一个活动时,不但不会激发个体的工作意愿和积极性,反而起到了削弱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你只指望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取得了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
因此在学习中,要处理好内在刺激与外在刺激的关系,处理好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关系,以避免“德西效应”的发生,在教学中有几点建议。
第一,尽量让课程变得有趣,能够吸引学员参与,让学员在快乐中学习。用内在刺激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可适当加入一些物质激励,即外在刺激,但是起到辅助作用,更多应以精神激励、内在刺激为主。
比如学员回答问题之后老师的赞美及反馈,给优秀学员的掌声鼓励,让学员达成目标或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