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哲学艺术历史“三位一体”
详解名画流芳千古之谜
上回我说到《升庵簪花图》居然画的就是明代因议大礼而被嘉靖贬官戍边的杨慎,怎么回事呢?
看着两人不解的眼神,我解释道:“这位杨状元,虽然为人刚正不阿,生活上却不拘小节。我们看画中的题跋就知道了:‘杨升庵先生放滇南时,双髻簪花,数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偶为小景识之。洪绶。’据说杨慎在云南沪叶,醉酒后用白粉涂面,头发编成双丫髻,上面插花,由学生们抬着他,并请女伎捧场,游行街市,此事被传为美谈。好事者大肆渲染,敷衍成了‘杨升庵诗酒簪花’的杂剧,估计此画就是根据杂剧或相关传闻而创作的。”
为消除紫苏的误解,我进一步解释道:“杨慎这种放浪形骸的行为,放到文人生活中理解,就是一种名士风流。所谓名士,原指知名于世而未做官的人,也泛指有名的人士,后来特指以诗文著称、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风流原指风俗教化如风之行、如水奔流;后来变作英俊、杰出之意,用来形容人物,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指文学作品超逸美妙的风格,如‘体制风流,莫不相袭’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还指女子风韵和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如‘年初十五最风流’、唐人把妓女的居住地长安平康坊称为‘风流薮泽’等等。
风流往往与恃才而不拘礼法的名士连在一起,称为名士风流,指士人有一种自由的精神、超逸的风度和脱俗的言行。名士是士人的领袖,一言一行影响和决定着当时士人的风范。名士风流和名士崇拜始于汉代,《后汉书》中说:‘汉世所谓名士者,其风流所知矣’;到了魏晋盛极一时,是名士必风流,真名士自风流;近现代美学家则把风流视为魏晋名士人格美的一种表现。”
我接过哲良递来的水,喝了一口,继续说道:“魏晋时期,老庄思想风靡,贤人高士多以清静无为为最高境界,追求圣洁脱俗之美,认为不被权势、世俗左右,独立于天地、德被于天下的人格才是最美的,以卓傲不羁、任情放达追求精神的自由、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和自我的肯定。不拘礼法,风流潇洒,用多种方式表现自我,价值取向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成为一代风尚,使魏晋南北朝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文学的觉醒时代’和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
翻开一部中国文化史,不风流的名士寥寥无几。而风流之中,又以嗜酒和狎妓最为普遍。魏晋时期,饮酒之广、人数之多,为历代之最。特别是那些文人雅士,狂饮酣醉,放浪不羁。‘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专门写了一篇《酒德颂》;阮籍提出担任北军步兵校尉军职的原因仅是兵营厨师特别善于酿酒,而且还有三百斛酒存在仓库里;名士周顗担任东晋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相当于政府副总理兼人事部长,如此要职,仍天天喝酒,几乎没有清醒的日子,被当时人称为‘三日仆射’。后世文人也莫不以酒为知己: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酒后狂草,犹如神助;杜甫‘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孟浩然‘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柳永‘拟把疏狂图一醉’;冯延已‘日日花前常病酒’。就连女文人也离不开美酒,李清照常常‘东篱把酒黄昏后’,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古时文人有狎妓风气,唐代甚至称妓女为狎仙。但古代娼妓主要是歌舞艺人,并非专门出卖肉体的女性。狎妓包括一个人或一群男人一起去妓院玩耍、吟诗对唱、听乐观舞,还包括利用妓院和娼妓的陪伴进行社交活动。为了满足这样的社会功能,符合这样的社会角色,娼妓都是从小严格训练、不断筛选出来的。再加上身价与才艺水平有很大关系,所以青楼女子大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古代良家女子不仅‘无才便是德’,而且因受礼教束缚,精神和肉体大都封闭,青楼女子于是成了古时最有才艺修养、最活泼可爱、最善解人意、最善于社交的女子。对于名士来说,色艺俱佳的风尘女子便是‘梦中情人’,对他们心灵的宽慰、感情的寄托和才思的启迪,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官员和娼妓有着命运无常的共同点。被贬江州的白居易,见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长安妓,同病相怜,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另外,能与名妓在一起,古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为显雅士风度、出风头或提高名声,许多士人对名妓趋之若鹜。
这幅画表面上画的是杨慎,实际上也是画家自身的情况。作者陈洪绶的酗酒和狎妓是很有名的,他写诗说:‘人言足病宜禁酒,禁酒通身病亦多。’又说:‘不图君国不为人,安用生为情此身?不若醉埋苏小墓,墓碑题曰酒徒陈。’人们都说生病了最好不要喝酒,但不喝酒的话,身体不舒服,还是会生病;喝酒醉死了,最好是跟名妓苏小小埋在一起,墓碑上题名‘酒徒陈’。”
“陈洪绶?”紫苏低声道。
“就是‘南陈北崔’中的中国人物画大师陈洪绶,‘崔’是崔子忠,善画佛道人物,风格独特,董其昌认为‘三百年来无此作手’。”哲良解释道。
“薛老师能不能讲讲陈洪绶的故事?”紫苏满脸好奇。
不知不觉之中,已是夕阳西下,天边余霞错绮,湖面泛金流彩,轻舟逐水,归帆绰绰。
“在高压政策的压制下,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明代遭受极大挫折,人物画远不及山水、花鸟画为盛,明代善画人物者寥寥无几。明末陈洪绶、崔子忠的崛起,才使明代平淡无奇的人物画顿起高峰,为明代画史补上了光辉的一页。
陈洪绶生于1597年,浙江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祖父官至广东、陕西布政使,是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的最高长官,父亲却是一个落第秀才。陈洪绶天资颖异,很有绘画天赋,传说他4岁时就在未来岳父家的院墙上画过差不多一丈高的关公像,众人叹为观止,这座庭院因此改为关羽祠;l4岁时,他的画拿到市场上,马上就可以卖钱。当时的大画家蓝瑛见到后,惊叹不已,便收他为徒。
1615年,18岁的陈洪绶从师浙东名儒刘宗周。刘是明末的重要思想家,为人刚直沉毅,淡泊名利,富有爱国热忱,提倡独立坚强的人格和行动,给他以很大影响。陈洪绶性格诞僻、好酒豪气、喜欢声伎、金钱随手而尽,尤其喜欢为贫困不得志的人作画,据说前前后后有数十家贫士依赖他生活。不过陈洪绶并不因名声斐然而沾沾自喜,家境败落,国运衰微,自己苦读多年,却依然白袍青衣、功名不就,所以常常牢骚满腹、郁郁寡欢,烂醉之后,疏狂不羁。”这时,一抹余晖映在脸上,我微微侧身,继续说道:
“1640年,陈洪绶一度在宫廷作画,得以观摩内府书画,技艺猛进。他融会诸长,自成一家,主张既要汲取古人长处,又要师法自然,并强调独抒灵性、不求形似。所绘山水亭榭,布墨有法,苍老润洁;人物深得古意,怪伟磊落,形神毕具;花鸟草虫,勾勒精细,色彩清丽。书法效学米芾行草,遒劲奔放。但他无意为官,于1643年辞官南返。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尽煤山的消息传来,陈洪绶悲痛哭泣,纵酒狂呼,大失常态,人以‘狂士’相称。清军南进后,陈洪绶的师友痛江山不保,恨奸臣误事,纷纷含愤自尽,给他很深的刺激。他投奔南明政权,可官军却借抗清之名,行虐民之实,使他心灰意冷。激于明亡,愧于贪生,陈洪绶内心充满痛苦与矛盾,因而更加恣情山水、纵酒浇愁。尽管穷困潦倒,却孤傲不屈,执意不为清廷服务。满腔悲愤和磊落之慨只有从诗画中得到宣泄,笔墨间处处表现出忧国伤时之感。1646年,陈洪绶被清兵俘获,因拒绝作画而险遭杀害;为了生存,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一年,自号悔迟、老迟、云门僧、悔僧等,后长期在杭州卖画为生。1652年病故,年仅53岁。陈洪绶的书画传世较多,有的流传海外,日本、朝鲜等国争相购藏,视若珍品。”
“两人的人生经历确有相似之处。”紫苏喃喃自语。
“对!所以杨慎的这种行为,在陈洪绶的心目中,跟米芾、陶渊明、竹林七贤是完全一致的。他的其他一些作品,如《归去来兮》、《隐居十六观》、《竹林七贤》等描写的也是这种超脱流俗的生活方式。陈洪绶把画的场景置于山林野外,而不是传闻和题跋中所说的街市,也正是要突出杨慎高雅不俗的品格。”
等我说完,两人陷入了沉思。
忽然,紫苏抬头问道:“为什么这种风流行为在名士身上表现得如此突出?”
我想了一下,然后说:“人的终极追求是自由和自我实现之后的快乐幸福。但是,因人而产生的各种社会规范和关系,如道德、制度、组织、法律等,对人都程度不同地进行强制性地规范、约束和控制,使人的价值遭到不同程度的贬损,即产生异化;太过成熟和貌似‘理性’的社会,则会呈现一种‘社会老年综合症’的现象,即沉郁呆滞、扼新拒异、大非若是、大‘死’若生、大假似真、大俗为美等社会质象的悖逆!俗话说:大象无形。若非聪颖灵犀、触感敏捷、才高八斗、志向标高之人,绝不会对此有所鉴察体验,更不会有天下皆浊其独清、世人皆梦其独醒的风流异象。名士因为思想境界、才干能力和自我实现的要求都高于常人,所以,他们面临的异化因素更多;另外,异化是一种感觉,而名士之所以是名士,是因为他们感觉的敏锐度远胜于常人。因此,他们对异化的痛苦体验也更加深刻。所谓的名士风流实质是一种反异化行为,是一种自醒自觉的人格和成为自己的轰轰烈烈的生命意志。
魏晋以后,直到晚清,名士风气绵延不绝。他们不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左右和世人意见的干扰,像一朵飘浮的白云,所以总是或多或少地像一个疯子。但那些半痴半傻半疯半狂的言行却是那个时代所能找到的反对异化、追求真我的方式,也成为印证社会异化的真实记录。
万幸的是,那时的统治者虽然对文人特别留意,可对那些痴狂怪诞的名士,却任其潇洒逍遥,名士们才得以通过这种叛逆的方式来表达自我意志和对社会异化的抗议。就像鲁迅的后半生,一直背着官方的通缉令,仍写出了那些咬牙切齿的文字,成了‘中国人的脊梁’;胡风却因一封书信陷狱25年,在秦城监狱那没有一丝缝隙的高墙里,胡风还能再怎么做呢?”
说到此处,我话锋一转:“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之美和自然大美的韵律是相通的,但自然之美是无限的绝对之美。从广义上说,人类文明就是对自然大美的总结、提炼和升华。世人常以为名士沉溺于山水之间是因为厌恶社会、逃避现实,其实,名士对自然美和宇宙韵律的感受远远超过一般人,寄情山水更多是以暂时的有限生命去体验那种永恒的无限之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哲良万分感慨。
“是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紫苏低声吟道。
此时已是月夜,月色下的洱海朦胧缥缈。水涵月影,迷茫空灵;风来波动,水波载着月光,犹如万点繁星。
千百年来,“洱海夜月”以同样梦幻般的秀雅风姿迎来和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薛林兴:中国史上第一位荣登世界最高艺术殿堂---2005巴黎卢浮宫法国沙龙展的画家;中国史上第一位由13位国家首脑在作品《和平美神》上题写和平祝词的画家;中国史上第一位以一己之力兴建气势雄伟的近万米私人美术馆的画家。他被画界权威誉为东方美神之父、引领当代人物画走向的新仕女画派一代宗师。
现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家联盟主席,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人物画研究室主任,中国仕女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文史馆人物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工商联书画院执行院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