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环肥燕瘦”一词,道出了唐以丰满为美,汉则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然而,随着整个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前几天我在公交上听到两个年轻女孩儿说:
“我发现你的眼睛比以前大了一点,变好看了”
“是嘛,我去医院开了下眼角”
“看起来很自然,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
......
听完她俩的对话,心里不禁感叹,是不是我们进入到一个微整形的时代?
《海上嫁女记》宣传会上,明星张檬被网友吐槽“脸部僵硬,没有少女感,40多岁的蔡少芬实力碾压她”。更甚有粉丝跑到张檬微博下评论“整容后没有以前好看”。张檬是这么回应的:
“这年头吧,你不整,说你丑!你整了,说你残!整与不整就在那里,整不整呢,看心情吧!”

原本的她灵动又耐看,脸有很高的辨识度;被网络暴力语言深深地伤害后,没有坚持自己的审美,而选择整容迎合大众的口味,无奈在整容后又遭受非议。
主要靠颜值的娱乐圈,还是有一部分人坚信外表的美,不及个人内心的自信更能打动他人。上海戏剧学院招生,马伊琍作为招生老师,明确说过不收整过容的学生,她说:“作为一个演员内心的自信是最重要的”。



我们脸上的每一条纹路,五官的形状,其实都是我们每个人的地图。如果我们改变了它的形状可能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也许像马伊琍说的,改变了五官,可能表情会不自然,达不到表演的最佳水准。
同事小Q分享了一件去理发店遇到的事情:放假期间,她去了一家朋友推荐的理发店做发型,把原来的长发剪成了齐脖子的短发,还在发尾做了个微卷,在发型快完成的时候,理发师问她要不要染个颜色,她说不用了,就这样挺好的。发型师反复说了几遍:“小姑娘,年纪轻轻的不要这么封建,不染颜色很老气,不好看!”
呃......
同事说起时还特生气:“不染发怎么就封建了,我就是喜欢黑色的头发,这怎么了?”是啊,不染发又怎么了?有的人就是喜欢黑黑的头发,不喜欢其他的颜色,怎么就成了被诟病的理由?
科学家曾经花了5年时间调查出:“人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
生活里像同事遇到的这类绑架他人审美的事情很多:小区门口的海报,地铁里的电子写真,大街小巷的广告,整容或减肥机构的身影与我们同在。无形中给出一种暗示:美的标准是高鼻梁、大眼睛、嘟嘟唇、肤白、高瘦、大长腿。
使我不禁想起《病梅馆记》中提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多数人认为这样的梅花才是好看的,但在龚自珍眼里江浙的梅,皆是病梅,我们如今的审美就像诗人笔下的病梅,在慢慢失去生机。
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们讨论的核心,而大人们的精力更多是放在孩子的学习,早恋,身体健康,心情好坏上,极少关注孩子的审美。
难以想象,成年人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绑架,更别说身心发展都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了。聪明的父母会在孩子爱美的时候积极鼓励他们,审美上有疑问时,引导孩子正视不一样的美。
看过影片《阳光小美女》的读者会理解在孩子审美上,开明的父母会支持子女独一无二的个性,自信健康的生活态度,在恰当的时间用积极的行动和语言鼓励孩子坚持自我审美。
曾有父母告知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可以坚持自己对于审美的看法,同样也可以质疑大众的审美。”
多多12岁啦,像这个年纪的所有小姑娘一样,非常爱美。她想打耳洞,为表支持孙莉陪同她一起去,黄磊夫妇俩还特地发微博鼓励孩子去爱美。网友对他们支持孩子打耳洞的事情也颇有微词,褒贬不一。那么,是不是说未成年人就要被禁止所有的爱美行为,不打耳洞,不穿漂亮衣服,不戴手链,不戴戒指,那又岂不是违反了孩子爱美的天性?

接下来我们谈谈何为美,怎么给自己树立一个积极的审美观?
美不分年纪大小,不分男女性别,健康和自信就是真正的美。

认为胖一点好看,或者瘦一点好看,都好,前提得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大眼睛才好看,小眼睛同样绽放光彩;大家说皮肤白才美,你看欧美人也在努力把自己的皮肤晒成古铜色;羡慕高个子的人有一双大长腿,个矮的同样可以欣赏自己的小短腿啊!柯基的腿是不是也很可爱呢?
美没有标准,传统是可以质疑的。
如果认为自己鼻子不够挺拔,想去隆一下,首先弄清楚一点,是自己发现鼻子挺拔好看,契合自己的审美,希望自己可以拥有。还是别人说你鼻子塌不好看,迫于外人的眼光,才想到去调整呢?如果是前者,你的经济和思想完全独立,钱也攒够了,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如果是后者,也许你可以不用活在别人的审美里,为了他人视觉上的享受,自己忍受疼痛。
我们都不一样,审美自然不一样,给审美一双自由的翅膀,你会发现生活里处处都是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