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兵,历史圈的朋友们称其为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悍的几支部队之一。
东晋得以立国,上游靠荆州、中间靠江淮水网巩固的建康、下游靠京口(今镇江),这也是西晋灭亡后“衣冠南渡”的三条主要线路。

东晋政府基本是皇族与士族共治,两者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皇族始终是司马氏,但一直力量薄弱,必须依靠大族;士族也经历了几大家族轮流坐庄,典型的有王导、庾亮、桓温、谢安四大执政。东晋一直风雨飘摇,外敌不说,内乱也比较严重,初期有王敦、祖约,后期有桓玄、孙恩、卢循等。
王敦、桓温先后任荆州刺史,遥制建康,王敦作乱时攻破建康、桓温甚至欲称帝,朝廷无其他军事力量能抗衡。谢安执政时期,北方的前秦在苻坚带领下逐渐强大,朝廷感觉到必须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内可相互制衡、对外可保国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朝廷任命谢安之侄谢玄为南兖州刺史,负责组建新军,把大本营从京口移到广陵(今扬州市)。因当时京口称北府,这支军队便名北府兵。

北府兵的兵将基本来自北方徐州、兖州等地,他们家园沦丧,对北方“五胡”有切齿之恨。北府兵组建第三年,前秦猛攻东晋西线重镇襄阳,同时命兖州刺史彭超为主帅,率兵十余万进攻东晋的东线重镇彭城、淮阴、盱眙。北府兵出动万余人救援彭城,一路势如破竹,此战秦军大败,主将彭超仅以身免。
北府兵参加的最大战争发生在组建第七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御驾亲征,带兵六十余万发动淝水之战。秦军前锋梁成率军五万屯驻洛涧,北府兵骁将刘牢之率兵5000夜袭梁成,歼敌一万五千,斩主将梁成,东晋士气大振,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淝水战役,东晋投入兵力八万五千,其中北府兵五万左右,战争的胜利固然有人心向背、一些幸运因素在里面,但北府兵的英勇作战是最关键的。

淝水战后,谢玄带北府兵北伐,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了东晋政权。
谢玄执掌北府兵十年,以后的十五年掌握在刘牢之手中。刘牢之在几股政治力量之间摇摆,最后竟投奔称帝的桓玄,北府兵被桓玄吞并,刘牢之被迫自杀。
北府兵最后一颗明星是大名鼎鼎的刘裕。桓玄称帝后,他在京口与一批老北府兵的中下级军官,组建了一支几千人的小部队,奋勇西进,竟然一举荡平桓玄。刘裕掌权后,自己称帝,东晋也算亡于北府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