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研讨,一次觉醒
——参加英语组研讨活动心得

看到英语组发来的群研讨通知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想放弃。因为考虑到种种因素,前两周我们的课程是以复习为主,基本没有讲新课。但是在梁老师和杨老师的鼓励下,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参与。
研讨之后,我发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了参与,我就着手去准备,去等待,去倾听,去反思。
01
只要行动,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梁老师很善于思考和创新,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按常规出牌。但是我觉得她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优秀教师。她总是能跳出教材教教材,即使是语法课,也能够通过故事、名言、音频、视频或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对于一个资深教师来说,不管什么样的教材,只要给出一个话题,就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梁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典范。
郭老师上的是阅读课,她的课堂,也充满了自己的思考和对教材的深挖。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郭老师在教学中,渗透了学法指导和阅读策略教学。
杨老师上课伊始就用一张校园主题图抓住了学生们的心,直扑课堂主题。宅家学习这么久,学生们一定很想念美丽的校园、和善的老师和一群好伙伴们了。看到熟悉的校园图片,学生怎能不激动?
杨老师善于将目前的形式跟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很好地进行了主题教学,还加入了许多新鲜元素,把知识与事实、把课本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02
学习他人,审视自己。
我的这节课,关注了学生基础。上一节的作业里,我要求学生上传自己的单词跟读录音,但是有一些人没有上传,或者上传过来的作品很多单词读不准。于是,这节课,我从单词发音开篇。
我关注了课堂中的学生,进行了一些互动。我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来检测词汇的掌握程度,通过及时反馈来了解学习进度,通过展示不同的例句逐步呈现本节课的语法和句型,让他们在观察和比较中获得新知,通过联系实际普及常识意识,加强德育教育。第一次尝试新课,课堂时间和课堂内容基本按计划完成。
但是,当梁老师问我这节课能给自己打多少分的时候,我的回答是勉强及格。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一节常态课,没有更多的拓展和延伸,我无法做到更多的检测和效果测试,尽管采取了一些小小的尝试,但是毕竟还是老师替代行为比较多,不知道他们的学习效果究竟怎么样。
梁老师的评价是:其实李老师很优秀,但是你就是不自信,这节课。
生活中,我就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总认为自己离优秀还很远,总是不断地苛求自己,很多事情不敢放手去做,导致失去了很多机会。经过这一次活动,我决定慢慢试着去改变自己。人,还是需要自我肯定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拥抱明天。
梁老师还鼓励我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不否认这句话。我的这节课,做到了低起点,小步走,但是我没有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我应该在肯定自我的基础上,再花点时间想点办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03
研讨之后,贾老师和卜老师的点评让我对课堂进行了一番思考:
1.如何更好地吸引学生?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一节好课,应该从精彩的导入开始。
2.教学环节如何更好地进行衔接?我们要让自己的教学环节自然过度,而不是把学生生硬地从上一个环节拉到下一个环节当中。也许,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3.如何将学科育人与综合育人相融合?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对象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科。这样的话,心中有人,就会把“育”放在“教”之前。
4.如何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和实际紧密结合,但是有的联系不大,我们就不能生搬硬套地去进行联系,而要做到恰到好处。
5.课堂上的师生,如何做到情投意合?一节好课,是师生共同的融入,而不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
对我来说,这次研讨活动不仅是一次思维的碰撞,还是一次思想的觉醒。参与了,思考了,可能会敢于迈开下一只脚。
就在英语组研讨的当天,我收到张老师的约稿,让我有空写一写宅家授课的得意做法,她最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是: “可长可短”。
如果没有这样的话题,或者说,没有这样的交流,我可能根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总想着自己哪有什么得意做法啊,自己做的,可能别人都在做。
但是,面对这样的邀请,我做了一番思考,写下了《宅家授课我有招》一文,算是对前期网络上课的一个小小总结。
那一天,加上英语组研讨的稿子,我写了两个话题作文。我感谢有一群鞭策自己前进的朋友,也感动于开始觉醒的自己。
人都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不愿意去做装睡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