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说她最怕别人在微信上,给她发“在吗”,然后就没了下文。
这总会让她想很多:
这么久没联系,忽然找我,会是什么事呢?
是不是打算借钱?是不是要结婚,让我包红包?
是不是准备到我的城市来出差,让我接待?
但凡心细的人都会发现,随着微信使用的普及,即使是社交软件上的聊天,我们也都自发形成了一种礼仪和习惯。
比如,如果一定要问在吗,问完那就赶紧说正事。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最让人产生反感的聊天方式,请你一定要规避。
01
未经同意发布聊天记录
前段时间看见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热门电影的影评。
因为看过这部电影没多久,刚好对她的观点很感兴趣,于是便私信她,聊了起来。
我们聊了很多,从演员的选择到场景的布置。
但是后来没多久,我突然收到了好几个人的私信,无一例外地都在批评我diss她们爱豆。
翻了翻朋友圈才知道,我和朋友的聊天截图,已经被她发布到朋友圈了。
而聊天截图的那一部分,刚好是我吐槽某个演员的演技让我很出戏。
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之后,和别人聊天时我开始慢慢注意表达,变得有点小心翼翼。
问过身边的很多朋友,好像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
我们在社交软件上与别人聊天时,很多内容都是未经思考就打出来的。
但往往就是这种随意调侃的话语,经常会被截图下来,在公共场合传播。
不明就里的人,常常会因为聊天记录中的一两句话,来判定一个人。
虽然,现在聊天截图已经被很广泛地当做段子和吐槽用图,但是公开发布之前,最好先征求一下对方的意愿。
否则,当事人会产生一种当场被揭老底,遭到出卖的感觉。
02
用意念回复对方
最近有个很新鲜的词,叫:意念回复。
说的是别人发的消息,看到了以后,在心里就自动回复了,事实上却没回。
实际上这种聊天现象特别得罪人。
作者林熙说过一件事。
他上周日被一个朋友拉黑了。
因为朋友发微信约他晚上一起喝咖啡,他当时正忙着公司会议的事情。
看到信息后就在心里默念“好的”,然后就把手机丢在一边继续做PPT去了。
傍晚他忙完,想着和朋友约了在老外滩喝咖啡,决定在朋友圈怒刷一波存在感。
发了个状态:晚上老外滩偶遇的有吗。
发完没多久,朋友发来信息说:
你这样有意思吗,我特意约你喝咖啡,你不回我信息也就算了,还在朋友圈里和别人约,呵呵。
他感到非常疑惑,不是已经回复了吗?
结果聊天记录往上一拉,发现忙的时候用意念回复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回过他信息。
我们在处理事情,焦头烂额的时候,经常会无暇去回复消息。
虽然不能够做到秒回,但是也要记得随时查看一下未回复的消息,告诉别人:不好意思,因为太忙,没能及时回复。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在意,被别人认真对待。
所以不要懒于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在乎。
03
标点符号是一门玄学
前几天在健身房锻炼的时候,发现健身卡快要过期了。
结束的时候,加了一个经理的微信,咨询续费事项。
后来和他在微信上聊天的时候,发现他每说一句话,都要加一个感叹号。
我们健身房课程很多!教练很负责!
月底续费的话!有优惠!
什么时候有空来健身房!可以办下手续!
确定时间的话!可以帮您预约!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有一种被催着的感觉,好像有人在我耳边怒吼。
我问他是不是很忙,可以闲下来的时候再回复我。
不忙!有问题您都可以问!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记得主持人孟非曾经在节目中吐槽过说,有些人发微信就喜欢用感叹号,好像天下只有这一种标点符号。
你在哪里!吃饭了吗!我很想你!一起聚聚!
这无形中会给对方造成一种紧迫感,好像要急于结束一段谈话。
其实我们聊天时所使用的标点符号,就代表了当下的心情和语气,对方隔着屏幕是能够感受到的。
当然,如果实在是纠结于不知如何使用标点,那就让万能的表情包来替你说话吧。
04
频繁消费友情
昨天微信上收到一个朋友的消息,对方发了一个链接过来。
希望我帮她侄女投票,说是参加什么比赛,可以拿奖品。
因为之前就总是有这些事,多了以后就有点反感,但还是点进去帮朋友投了。
结果投了之后,还需要我转发到朋友圈,顺便转发到其他的5个微信群。
今天又被她强行拉到一个群聊,也是要帮她侄女投票的,过程极其繁琐。
虽然有一句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麻烦出来的。
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通过尊重、欣赏体现出来的。
友情,和钱一样,需要用在刀刃上,如果因为一点小事就时时刻刻麻烦朋友,那就是消耗。
人情太贵,能够自己解决的就别消耗人情了。
好朋友并不容易获得,友情却很容易逝去。
所以不要让你苦心经营了几年的友情,毁于几毛钱的红包口令和投票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