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试着用语言来描述下心灵的运作:
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里,来自家庭社会等等的影响、学习、灌输...,让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信念体系,也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标志,比如认为自己是个性格温顺的人,是个坚强的人,是个负责任的人等等,各种别人给的,自己给的各种标签,也恰恰是这个标签把自己圈在了一个框里,凡是与这个框里信念不相符的,就变成了我们的“不相容”,或认为异己,或敬尔远之...不管是交朋友还是工作风格还是为人处事都以此为参考,也就是“小我”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运作,你会发现所有追求到的,带来的幸福美好的感受都不长久,比如,想拥有大房子,车子,高级包包,成为大老板,成为工程师,...目标达成的短暂幸福后,又追求下一个目标,永远都在找幸福。

人不管在做什么,都是想有幸福、平安、喜乐、爱、自由的感受,吃美食,努力工作,出去旅游,开公司,学习,恋爱结婚...等等每一刻所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长久拥有这份美好的感觉。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本身就是幸福、喜乐、平安和自由。

试想一下抛开自己坚守的那些信念框框,我们会经验什么?这是一个体验过程,语言无法准确描述,就看自己是否愿意这么做。我们可以将无法描述的这部分称为“真我”“基督”“佛”“自性”。
所以,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任何境遇面前可以选择“小我”的体系去经验,也可以选择用“真我”的体系去经验,人体构造决定只能二选一。选择不同,体验不同。没有好坏之分,都是自己的选择。只不过小我体系没有恒常,只有无常。
人生就是一个选择过程,不想痛苦纠结等等,就放下框框,但人的自性不管你选不选,他都在,在所有的境遇中他都在提醒我们他的存在,如果偏离了他,会用各种不顺,痛苦,疾病,不安...等等来提醒我们选错了,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放下小我,回归真我(自性)。
如何回归?首先我们要知道小我的运作模式,这个可以学习。其次,要修练每个当下都能认出小我。(修觉知的过程)这个在生活工作每个当下都可以练习。最后,才能行使选择权。用语言表达把他复杂化了,其实也是瞬间的过程。

一定要回归真我吗?人生的最终归宿是回归真我自性。选择小我,只是在拖延时间而己。
综上,我们知道,在平时的人与人交往,所说所做在沒有觉知的情况下,都是个自的小我在交往,吵架、各种矛盾冲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没对沒错,各自在自己的信念框框里都是对。所以在小我的体系中充满了矛盾冲突,而且无解。
解决办法,妥协。好的关系里,妥协无处不在。那么有没有不需妥协而相处完美的关系呢?答案就是选择真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