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一打开电脑和手机,还来不及做什么,伴随着单调的提示音和提示灯、振动或者小图标,铺天盖地的新闻、广告以及推送就被摆在我们面前,也许这就是“信息爆炸”。“信息爆炸”这种说法已经流行了很多年,最近又有个新词叫“大数据”。无论是“爆炸”还是“大”,都说明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各种各样的信息正如滔天的洪水汹涌澎湃,滚滚奔腾,怒吼着冲过来把我们吞没。这种可怕的景象已经成了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躲避不了,所以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只好面对。当我们看着铺天盖地的信息,“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哪些是正确的?”、“哪些又是错误的?”……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过那种手忙脚乱、一筹莫展的经历,因为没能找到有用的信息而心急如焚,像一只失去了动力的小船,在汪洋大海中漫无目的的流浪,即便我们恼羞成怒、顿足捶胸、砸掉键盘和鼠标也依旧无济于事。
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混乱不堪的信息大潮里,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的获取知识呢?斋藤孝先生从一个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在《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一书中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虽然书中包含了如何选书、如何读书的一些技巧,但是这绝不是一本纯粹讨论某种技能的书,更像是一本心得和随笔。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很多读书的方法也是作者自己多年的心得,没有大道理和空洞的口号,文笔朴实无华,自然流畅,像山中静静流淌的溪流,读起来如同聆听一位师长的悉心教导,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一点儿也不枯燥。如果你能被作者打动,如果你同意作者的观点,阅读《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将是一次轻松愉快的体验,如果你有一上午的时间,一口气就能把它读完,因为即便算上目录它也只有160多页。
如果打分,我要给这本书打8.5分。
经常上网查找资料的人都知道,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中绝大部分都是没有用的,有些还是错误的,这样的信息即使再多也毫无意义,只能浪费我们的时间,互联网信息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很难找到非常专业的内容,所以即使我们每天都接受很多信息,依旧避免不了变得越来越“肤浅”,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的一位亲戚很喜欢看网络“小白文”,她承认那些文字像垃圾一样毫无意义,而她看这些内容就是为了“挡挡眼睛”。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接受这些像凉开水一样索然无味的东西呢?如果我们能在水里加上一片柠檬,再加上一块冰糖,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既有味道又能增加抵抗力。如何告别像慢性病一样的“肤浅”、“苍白”和“庸俗”呢?如何才能充实自己,去拥抱智慧呢?如何才能清除思想中的污泥浊水而发现深藏的清澈潜流呢?这就是《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这本书要告诫我们的:去阅读那些有意义、有思想、有内涵的文字,而这样的文字在网络上寻找需要费一番功夫,甚至还可能找不到,所以作者认为,通过一种看起来有些老套的、曾经被我们丢掉的习惯——“读书”会更有效。而庞大的有时令人无所适从的互联网,很多时候更适合作为一个大众性和辅助性的信息来源,如果想很好的使用互联网信息,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有一定的判断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选一本好书
书是指引我们进步的导师,一本好书可以把我们引入正途,而一本坏书则恰恰相反,选择一本好书是至关重要的。大一的时候,读了《战争与和平》,于是就喜欢上了托尔斯泰的作品,接下来就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至今感到受益匪浅,偶尔还会捧在手里,再翻几页。同样,如果读了《笑面人》,接下来还会去读《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1.经典!——有意义的书
尼采说:“逃去孤独里吧,任强劲的风吹吧。”所谓强劲的风,是只一流人的思想和精神。上大学的时候,一旦有某位名师的讲座,现场必定座无虚席,还会有没找到座位的人站着旁听,名师精辟的讲解确如洪钟大吕,往往能使人茅塞顿开,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这样的机会每个学期也只能有那么一两次。不过,大师们并不一定要通过口头语言来传到授业解惑,用书面语言同样可以。大师们的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经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沉淀下来的,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像《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雨果的作品则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比如“瞎子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良心就是视觉。”、“上帝也是瞎子,他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没有看见魔鬼也跟着混进来。”这些都是能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语句,如同一把锤子敲打着读者的心灵。笛卡尔说:“阅读好书,就像和过去最优秀的人对话一样。”能与那些站在高山顶端的大师对话,应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吧!书就是大师们伸给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一根长满鲜花和绿叶的树枝,如果没有机会抓住大师的手,拉住这些树枝也是很好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大师的引领下,去领略思想和精神的真谛。
2.不要忽略书评
有些权威平台(例如豆瓣、微信读书)上的书评和打分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我们了解陌生的书籍很有帮助,尤其是那些打分比较高的书,质量普遍很高。如果感兴趣,可以先试着在某些平台上下载电子版(微信读书上可以获得一些免费电子书,经常读书还可以获得书币),看看前几章,然后再决定是不是需要买一本纸质版。
二.如何阅读
书可不是用来满足虚荣心的装饰品,更不是放在书架上用来观赏的长方体精装盒子。有了书,接下来就要阅读,可以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比如上下的班路上,或者睡前的一个小时。读书也有技巧。
1.带着问题阅读
阅读经典就是和大师对话,对话可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能只听大师一个人“说”个不停,我们也要讲些自己的看法,所以我们要带着问题读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交流”。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经常会使读者想:“接下来会那样吗?”,或者“某某会如何如何吗?”这就是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阅读起来就更加高效有趣,说明真正的读进去了,读者已经变正了一个角色走进书里。曾经在网上看到,有人认为“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这句话的翻译不好,因为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相似、为什么不同?”我觉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好作品就像好茶,需要细细的品味,否则永远也不会知道那些经典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读书不能只看文字,还要看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所以不能不思考。
2.“非沉默”的阅读
斋藤孝推荐读者适当使用有声读物。现在这样的产品很多,很多平台都有“听书”功能。有声读物使我们的“阅读”变得更加轻松。另外,朗读对于一些需要背诵的内容又很好的效果,对于语言类的学习上很有帮助。
3.“如果条件允许,精读自然再好不过”
经典的作品,内容往往是非常深刻的,需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但是这绝不是浪费,如果有时间,可以反复阅读,一本经典读十遍,远远胜过读一千本没有价值的书。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有些书,读一遍就又一遍的收获。”我有一个英语非常好的同学,大学时,他总是拿着一本单词书反复的看,其实那本书他已经看了很多遍了,看起来很旧,但是他还是认为很有帮助。
4.“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人们常常说:“书读到最后会变薄。”因为我们已经把书的内容精练的总结出来了。当真正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可以试着把书的内容像其他人说出来,也可以在微博上写出来,比如书评、读书笔记等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自己和自己对话。读过书,很多内容会沉淀在我们的脑海里,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内容并不是按照每种结构排列的,也就是说我们知道还只是一些零散的内容,这种“输出”其实就是我们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逻辑结构的过程,如果很好的做到了,说明已经真的把书里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只是已经像宗教信仰一样融入了你的灵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总是会怀念读书的经历,但是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在生活的压力下,很容易感到疲惫和迷失,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很多良好的习惯,也包括读书,于是思想就变得沙漠化,变得贫瘠而了无生机。读一本好书就像在自己的心灵里埋下一粒种子,总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如果我们多埋下一些种子,就会收获一片森林,生活也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那么,现在就开始深阅读吧。捧起书,感受书卷的气息,体会智者的思想,在心灵的深处创造出一片美丽的风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