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分享经济,乐见其蓬勃发展
Uber,一家汽车分享企业;Airbnb,一家房屋分享企业。这两家企业被认为是美国分享经济模式成功的典型代表,两家企业诞生后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带来了革命性改变,资本市场上予以它们高估值也显示了分享经济模式的广阔前景。此后,租车分享企业Zipcar、图书分享企业BookCrossing、网贷分享企业LendingClub等迅速跟进,让这些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与消费者以最廉价的方式实现了社会闲散资源的有效配置。
追随国际分享经济发展的脚步,近年来,我国分享经济发展也快如潮涌,开始起步于移动出行、P2P租车、互联网金融、房屋短租等热门消费领域,像运输行业兴起的滴滴快车、神州租车等,房屋行业的小猪短租、途家等,货币领域的人人贷、聚爱财、拍拍贷等网贷企业,在年轻一代新消费观念的促进下快速成长,正在进一步向家居服务、物流、旅行等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这一蓬勃兴起的新经济形态,学者们将其概括为“分享经济”或者又被称作“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如果简要追溯其理论源头,分享经济的思想最早启蒙于18世纪末,当时有学者从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角度,提出在企业中实行雇员股份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员工持股,企业员工可以取得公司股份,分享公司的资产收益,从而通过产权的重新分配达到企业收入的重新分配。这样就把工人和雇主双方的利益结合起来,以此缓和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到了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出版了《分享经济:用分享制代替工资制》一书,全面提出“分享经济”理论,以寻求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滞胀”的途径,进而也推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雇员股份制的发展。“共享经济”的理论实质是取得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分配权的协同共享。因此,分享经济学就成为一门从收入分配角度去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学科,试图通过改变劳动报酬的性质来改善资本主义经济在微观结构方面的缺陷,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性,保证企业和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随着技术革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革,今天所言的“分享经济”已经远远超出其原本内涵,分享经济从最初的从企业所有权的让渡、企业或个人物品使用权的分享已经拓展到所有社会资源重新优化高效的配置方式,形成一系列充分利用资源的商业模式。当今通信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具有的分布式、点对点、扁平化、接近零成本的特点,已经为社会即时协同共享资源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条件。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共享经济从理想成为可能。
在分享经济模式下,通过互联网第三方平台或媒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信息的分隔,实现个体之间直接的闲置资源使用权的交易。人们可以送过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租或者借一种商品和技能,而不是通过购买所有权来享受其提供的服务,这种直接的商品和服务,一方面其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使资源的需求方和供给方能够快速进行匹配,填补了市场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巨大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极大提高了社会闲置资源的使用率,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因而,分享经济也被称为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租赁经济模式。
用敬畏的眼光审视其未来影响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2014年在中国出版了他的新著《零边际成本社会》。他指出,互联网带来的近乎零边际成本的社会在未来30~50年内将终结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协同共享时代即将到来。
这位社会学家事实上描述的就是未来“共享经济”的前景。他在书中指出,由互联网引发的人类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得通信媒介、能源、运输机制这一经济运行必备的三大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数十亿人和数百万组织连接到物联网,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减少了能源和其他资源的使用,还可以将许多实物的生产和销售的边际成本降低到接近于零,使之接近免费,不再受到市场力量的约束,更是使人类能以一种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在全球协同共享中分享其经济生活。里夫金说,零边际成本现象有可能对传统产业社会铺就了一条“毁灭之路”,可能还是对资本主义主导方式的终结。因为协同共享彻底改变着社会组织方式,最大地降低社会收入差距,将实现全球经济的民主化。这似乎是人类在技术大变革下对社会本义的回归,就是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互助合作,人的资源共享的回归。
分享经济要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能大规模地商业化并改造传统经济结构,一是要社会商品极大丰富,人们除了自己使用,还有闲置的资源可用于共享;二是互联网信息平台尽可能减少人为束缚和管控,在更大范围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相互连接,实现供求双方更自由选择、更自由供给、更个性定制的可能性;三是要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具有非常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契约精神。而这三个要素对我们现有社会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发展好分享经济,迫切需要新思路、新办法、新规则,亟须构建新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等等。
在我们满怀欣喜去拥抱共享经济时代来临的时候,可能更多地要做好应对这一“颠覆式创新”的心理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