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每个周都会要求我们写一篇小记,总结一周的生活。虽然写的都是流水账般的文字,后来初中毕业后也没有坚持下去,但这个阶段养成了我写东西的习惯。大一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爱好写作的男生,他喜欢每个月在空间里更新一篇随笔。他写生活的角度独特又有味道,对待文字像自己的孩子一般。读他的文章就是在气若游丝里捕捉一种执着的光。在他的影响下,对写作提了新的兴趣。
之后的生活因为一些不好的经历,让我活的十分压抑,日记本上记录我那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收拾行李时,不小心翻出那些文字,往事历历在目,却也不再沉重。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写着,偶尔给自己讲个故事,或者扼杀一部分坏情绪。写作于我,只能是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对谈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自我解剖。经由写作释放心绪,但我似乎不能把这种真切的感受公诸于众。所以,时常觉得那些给别人看的文字,被过多修饰和保护了,既乏味又空洞。
写作不仅仅是一种形态。看到时下的热门写手,通过写作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价值创造,不禁为之心动。后来参加了一个写作小组,企图通过这种正经学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上了几次课程后,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框架里咬文嚼字,写作成为一件上纲上线的事情,反而因为写不出契合当前读者习惯的东西而否定自己。大概体会出,写作不是一群人的狂欢,恰恰是一个人的孤独。
每次打开编辑器总要思索我该如何表达才能独树一帜,该如何渲染才能显得有才情,该如何叙述才能吸引更多的目光。这些额外的想法反而干扰了写作的初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交流,我越发清楚我在文字写作上的瓶颈困顿,不是写的不够多,而是自我束缚绑架了写作本身。有时会觉得坚持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然而,一段混乱和匆忙堆积出的生活结束后,用文字告别仿佛成为一种仪式。有它,我会觉得,这生活发生过,这时间存在过。
卸下疲惫的面孔,在写作的那刻,身心自由,松弛如同一尾摇曳的枝蔓。不然,只是为了写作而去写的行为不过是一种用力的复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写作不是天赋所在,而是持之以恒的慢工细活。写不出来东西,或者文章思想的深度不够,都是写作道路上的常客。接受它,然后慢慢调整对生活的掌控力和文字的敏感度,也许一直坚持写下去,这些怪力乱象便会不攻自破。
抛开华丽的堆砌依然有闪光处,若不能兼顾周全那就自写自话。我想文字和真理一样,长生的不会太复杂。未来的时间会专注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写作里功利的那部分除去,这种未知的探索也许不会开花,也许能结出一点果实。嗯,那就交给时间检验吧。
写作是根,能把根扎好,便不怕生不出枝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