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了,又到了总结复盘的时候。借由3月读的书来谈一谈我对提升自己读书效率的看法。
3月份一共读了9本书,三本英文,六本中文书籍,完成了3月初列出来的读书计划。

在知识匮乏的年代,读书总会比不读书好。就像当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些坚持读书的人,在文革之后,很快都参加了高考,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而在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个观念似乎已经落伍了,因为知识多的根本学不过来,如果你继续以龟速行进的话,很快就会被别人甩开很远了。因此,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读书效率,同样的时间投入进去,我们需要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更快的进步,我们才有可能会脱颖而出。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我发现了几个小的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读书效率。

1.如何选择书籍
我以前读书是没有这么快的,并且经常会读到一半,发现自己着实不喜欢此本书,继而弃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我决定在如何选书上多花些功夫。
有研究表明,在三种情况下,青年人获取知识的效率最高:
1)有目标导向; 2)可以得到即时反馈; 3)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学习区。
周围经常有朋友在学英语,可是当我问到,你为什么学英语的时候,他们总是会答,学学总不是坏事么,总有一天能用到的。且不说他的学习方法,至少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效率不会很高。
而相反地,如果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确保所学知识处在学习区),设立了很强的学习目标,比如,我6月份要考过六级,我半年之后要通过雅思考试,(虽然不能说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通过考试,但是可以以此为目标来激励自己);接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每天对自己所学进行总结,反思,或者与别人交流,得到反馈,进而调整自己的方法与节奏。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高效地获取知识与学习知识。
因此,在选书的时候,也应该从这三方面出发加以考虑:
1)从问题出发,设立目标去阅读。
比如:我认为自己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需要提升,因此三月份读书的汉语主题就是这两方面,学习和思维。
再根据书评,学习类的书籍,我选择了田志刚的《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和乔希·维茨金的《学习的艺术》;《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主要讲述了如何学习、保存、共享知识以及使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的艺术》则通过在不同领域的学习讲述了学习之道。
相同地,思维类的书籍,我选择了《暗时间》,《别做正常的傻瓜》,《清醒思考的艺术》,每一本都让我获益匪浅。大家对思维类感兴趣的话,可以搜来看看。

2)从可以实践的领域出发。
进行实践了,才有机会得到反馈。
比如,我们在国内学英语十几年,口语都还是渣渣。但是,如果将你放在国外,基本上三个月的时间,口语就已经突飞猛进了。这正是由于你可以进行大量的实践,从而得到提高。
网上经常会有这样的书单:"想成为成功人士必读的50本书",“你人生中不可错过的30本书”,甚至会有各种各样的标题党文章,“不看此文,你将错过1个亿的知识”,等等,这样的书单和文章,真的值得去看吗?
不可否认,这种书单会列出许多经典的书籍。而如果,我们不能去实践,或者我们现在还没有那样的需求,读书也不会十分地高效。比如,现在让我去读《国富论》或者《巴黎评论》这样的书籍,我还真有点实践不了,因此我也就不去选择。

3)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
心理学将我们的认知范围化为三类:舒适区,学习区和焦虑区。

如果一直处在舒适区,每天读一下新闻或者娱乐性的知识,你会感到十分地爽,能够得到很好地放松。但是,如果反思一下的话,这样是不能学到知识的,你也一直在走下坡路。
学习区是处于舒适区和焦虑区中间的部分,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才能有效地学习与认知。在这个范围内,学到的知识可能会有一点费力,但是稍加努力,我们是可以掌握的。
焦虑区就相当于一个完全黑暗的范围,如果没有人指导,我们会感到十分地慌张。比如,现在不加指导地让我自己去看物理学的书,我就会感到恐慌,很可能读两三页,就弃之了。

因此,选择书籍的时候,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要进行这样的考量。
中文书籍,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但是又不是特别熟悉的领域,不能一直只看虚构类的小说,也不能直接就读自己完全没有了解的领域。
英文书籍则除了考量书籍的主题,还要考虑到原文的英文水平与难度。3月份我读了两本海明威的小说,和一本美国的怪才格拉德威尔的书。
就内容而言,《老人与海》是一个短小的故事,情节一气呵成,读的过程中酣畅淋漓,而《太阳照常升起》相对较长,描述的是二战之后,美国“迷惘的一代”几个年轻人的生活,语言平铺直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异类》,这本书将那些为数不多的站在的金字塔尖的成功人士称为outlier,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成功人士成功背后的不为人们所知的原因。

就语言水平而言,这三本书的语言难度基本上都在我的学习区(每页不认识的单词不超过5个),因此,我就可以选择读下去。如果要做推荐的话,我认为四级过了的人,可以从《老人与海》和《异类》开始读。

定好计划,选择好书单之后,每天应该花多长时间读书,在什么时间读书,才能确保效率呢,下一篇文章,我会细细说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