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当然也要更快.
很多人采用快学习: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最多的知识。
那么,你是怎么‘快学习 ’的呢?
制定满满的自学计划表?
每天每门课程至少要学2个小时?
每周至少要读完2本书?
但,如此充满斗志“快学习”的你,是否总是感到陷入一个泥潭:越努力,效率越低,越焦虑。
看过简书作者 小灯泡儿 :“你努力的样子,看上去可真焦虑” 这篇文字的同学,一定记得有这么一类:“假性勤奋焦虑”。 不得不承认,我自己就是一个假性勤奋焦虑者,虽然这勤奋在自己看来很真实,但逃不出 “焦虑”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
1/3 快学习的误区
原因很简单,‘快学习’在效果评价上,让人不自觉地进入两个误区:

1) 时间标准:时间越长越好
例如,这样一张紧凑的自学计划表:

每天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能有7个小时,看起来很美是不是?
但做过这样计划表的同学都知道,似乎只一个结果:
计划总是被打乱,导致任务积压,执行时心理压力巨大。
即使你意志力过人,坚持了下来,但为了维持这份计划,会感到很累,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超过范围后强迫自己学习,效率只能越来越低。
最后,迫于压力,疲倦和挫折,这张表被封印在E盘的某个文件夹里,再不会被打开。
2) 任务量标准:学的越多越好
“这周必须读完2本书,学完15节课程,写20篇读书笔记的任务!否则就是懒惰,就是对人生的放弃! ”
其实,诚实的问问自己:完成了这些任务,就真的掌握这些知识么?是不是第二天就忘了大半?第二周就忘了全部?
而且,当发现自己忘记,想再去复习时,或者再想想时,又会陷入这样的矛盾:
没有时间了,还有其它的任务要做呢。
可见,因为采用了两个错误的评价标准, “快学习”不但没有帮助,还会让我们焦虑。
焦虑的你,为什么不试试“慢学习”呢?
2/3 什么是慢学习
慢学习:慢下来,更多的关注结果是什么,而不做了什么。
是的,慢学习的第一心法,结果思维:只问收获,不问付出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到了什么,学到的东西是否能为自己产生价值。
而不是投入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做了多少任务。
慢学习的第二心法:超越束缚。
1) 不被时间束缚
既然我们知道:
紧凑,严密的计划只是看起来很美,有一点干扰就会全盘奔溃;
学习的效率和投入的时间不一定成正比。
我们可以:
计划不要太细,细到被时间束缚,几点几分做,做多长时间。因为自己和外界都会有变化,这种执着于不变的方式只会让自己焦虑。既然计划终究会被打乱,不如好好拥抱变化,利用被打乱的时间,定义自己的时间碎片:
例如:大碎片做耗时多的事情,学一节课程,小碎片做耗时少的事情,复习或想一个问题。
有感觉(有精力)时多学一些,没感觉时少学一些。随时切换到有感觉的任务。
例如:视频课程听不进去时,就停下来,想想其它的问题或者换另一门不同的课程。
2) 不被任务量束缚
执行任务就像是挖矿,任务做的再多,仅仅是矿石挖的多而已。
矿石不值钱,值钱的是从矿石里提炼出来的金子,而思考就是一个提炼的过程。
仅是不停的做任务,不但会耗尽精力,会让我们变成没有思想的机器人,而不是从矿石中提炼金子的思考者。
我们可以用“三件事”工具:在每天早晨决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发布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圈,然后努力执行,尝试完成,最后在晚上评估。
这个工具有三个作用:
筛选:基于结果思维,每天只选择,聚焦三件最有价值的事;
打磨:通过做三件事所投入的时间,结果和反思找到自己的能力节奏,打磨计划和精力平衡点;
契约:因为发布给自己和朋友,会给自己一种言出必行的驱动力。
3/3 Marx说
学习是一个获得的慢过程,急于求成,急于求快,只会让我们的努力走形。
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学到知识,在未来获得更多的幸福和自由,而不是把自己累到半死,郁闷到半死,不是么?

最后,致所有焦虑的朋友:
所有焦虑的人,其实是最优秀的人,因为我们不满于现状,选择了改变,选择了通过现在的努力活在未来,也选择了改变过程中的痛苦。
改变之路或长或短,但请一定要对自己有耐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