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没有养成好习惯,今天听潇洒姐所“素材”的话题,提到相关的使用工具,才想起来我去年还买了印象笔记的高级会员,但是平时并没有使用。
让人惊讶的是,这个账号是2016年注册的,也就刚刚注册的时候稍微做了一些分类,后面再也没有动过。
尽管去年充了会员,然并卵,依然没有使用。
尴尬的是,连怎么重新分类都一时摸不着头脑。
只是简单的在电脑端和手机端重新下载客户端。
更可笑的是,登录密码也搞忘了。
今天,又重新设置密码。
可见,对于积累素材这件事,我真的是一点都没有用心。
这几天才发现,平时太过于自由散漫,真的是下笔无从着手,明明也看了一些电子书,看了几本纸质书,然后,就全还给作者了。自己什么都没有学习到。
从现在开始,准备读点书,积累一点小知识吧:
今天看到李欣频老师《打造创意版的自己》中的关于创意的小技巧
“影像串流“来刺激右脑
邀请学生们看帕·聚斯金德的《香水》,因为他吧气味透过文字生动的描述,让身为读者的我们,仿佛真的闻到了巴黎的气味,这是把嗅觉(气味)转换为视觉(文字)最好的版本;
接着我会请学生看完书,想象自己是电影导演,将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该怎么把已经转换为文字的气味,再转译为影像的气味;
自己亲身想过一遍之后,再去看电影《香水》,看看自己所想的,与电影的差别。
然后再倒过来练习:看过电影《香水》之后,如果你要把这部影片再改写成为一部小说,你该怎么描述你所看到、仿佛闻到的气味。
这就是从“气味→文字→影像→文字”的转译练习。
站在创作源头的转换台上,练习切换创作界面
建议学生看完《哈利波特》第一部,不要急着去看第二部,想象自己要拍成电影,会怎么设计魔法学校的空间,怎么设计各学院的支付,魔杖与魔法道具该长成什么样子……
透过作者罗琳的文字,看到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影响,然后再去看电影,比较一下自己脑中的哈利波特,与电影导演的版本有着怎样的差别。
然后再继续想:如果要接手第二部,里面的情节该怎么继续展开,才会引起读者新的阅读高潮。
然后再去看第二部的小说,看看你与作者的差别在哪,可以这样一路练习到完结篇……
网友评论